地广人稀、沃野千里,为什么粮食的产量不高?
因为当地的天气非常冷,再这么冷的环境下农作物很难生存下去,肯定会影响到粮食的产量。
苏俄农业发展状况 苏俄的农业经济政策调整
苏俄农业发展状况 苏俄的农业经济政策调整
苏俄农业发展状况 苏俄的农业经济政策调整
要想粮食产量高,要具备的条件很多,比如温度、湿度、气候变化情况等,虽然地广人稀,但是气候过于寒冷,温度和阳光照射时间也很短,所以粮食产量很低。
因为当地的气候是特别冷的,全年大部分时间气温都非常低,根本就不适合粮食的生长。
因为的大部分土地都是处于比较寒冷的地方,这些地方是没有办法进行植物栽种的,并且人对于玉米有一种特殊的爱好,无论土地适不适合种植,都需要种植玉米。
因为他们不知道种植方法,他们的种植技术不是很好,所以粮食的产量不是很高。
(含苏俄)时期的农业政策随着时间推移是怎样调整的?
在沙俄时代,是欧洲的主要粮食出口国之一。但是由于20世纪30年代推行农业集体化和消灭“富农”的政策对农业生产的毁灭性破坏,的粮食一直不能自给自足。在第二个五年末期完成了农业集体化,农业生产以集体农庄为基本单位,通过隶属于集体农庄机械站的拖拉机、汽车和联合收割机实行机械化播种与耕作。的主要粮食作物为小麦,其他重要作物还有甜菜、棉花、马铃薯、玉米、烟草。地区有咖啡和甘蔗等经济作物。通过经济互助委员会,对其东欧其他实行殖民地的掠夺性贸易,低价进口原材料,高价出售制成品。这也是导致东欧的对产生不满的重要原因之一。
时期主要是工业化上台后才改革农业
1927-1937年的十年中,工农业发生了什么变化
1928~1937年,先后胜利的完成了、第二个五年,建设的重点是发展重工业和国防工业。到1941年卫国前夕,建成了一大批规模大、设备新、技术先进的大型工矿企业。的钢铁、机械制造、电力、石油化工、汽车、拖拉机、航空、军事工业迅速发展起来。成为欧洲、世界第二的工业强国。建立了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实现了工业化。由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强盛的工业国。的国防实力大大加强,研制出一大批性能先进的武器装备,为后来的反奠定了物质基础。的生活比十月革命前有了很大的提高,教育科学文化卫生等各项事业成绩。
1929-1937年,实施了大规模的农业集体化,但集体化的经历了一些曲折。到1940年完成农业集体化,完成了对农业的改造。普遍的建立了集体农庄和国营拖拉机站,的农业改变了落后的状态,机械化水平迅速提高。农业集体化保证了工业化的实现。但是农业集体化存在着过粗、过急、违背农民自愿的问题。由于对农业投入不足,农业发展比较缓慢。
农业发展的有利和不利条件
农业发展的有利和不利条件如下:
有利条件:
1.平原广阔,如东欧平原,土地平坦便于耕作。
2.伏尔加河和顿河流域的土壤较为肥沃,适合多种能作物生长。
3.伏尔加河和顿河流域及其他的河流水源充沛,加上星罗密布的灌溉工程为农业发展提供了便利的灌溉
4.部分地区受到地中海的影响,夏季气温较高,适合一些农作物生长。
不利条件:
1.这里纬度高,太阳高度角小,年均温度低,热量不足。
2.河流的封冻时间长,春夏季节又有凌汛。
3.大片地区被温带大陆性气候控制,冬季寒冷干燥,夏季温和少雨。
北部气温较低,是苔原气候和亚寒带针叶林气候,不利于种植业的发展,是世界上的针叶林分布区;中南部地区夏季气温较高,但降水较少,水热配合欠佳,大部分地区是高原,不利于种植业发展。
东南部是温带季风气候,但多为山地,制约了种植业发展;只有东欧平原中南部,纬度相对较低,夏季气温较高,有伏尔加河和顿河流经,水热配合较好,以喜温凉的小麦、甜菜、马铃薯、亚麻等作物为主,为该国主要的农业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