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说明汉语词法、语法中“做”与“作”的区别。
中文工具书一般认为,“做”表示具体的动作,“作”表示抽象的动作。我也一直这样认为,虽然心下有一个疑惑,具体和抽象是相对的,如果遇到具体、抽象分不清的时候怎么办。最近使用语言学院编、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实用汉语课本》(第3册),才发现混淆的情况超出我的想象:
新实用汉语课本_新实用汉语课本电子版
新实用汉语课本_新实用汉语课本电子版
在老队长家里做客(148页)
老队长的老伴田大娘和女儿小华,正在家里作饭,听说有客人来了,连忙从屋里走出来。(149页)
按说,“做客”比“作饭”抽象,“作饭”比“做客”具体,可是,课文的写法刚好是颠倒的。还有的时候书里的写法好像是随机的:
我要是有点儿不舒服,他就忙着请大夫、买,作这作那让我吃。(107页)
丁大娘说:“要是我有点儿不舒服,他就忙着做这做那让我吃。”(122页)
布朗太太看到一个个的饺子整整齐齐地摆在那里,称赞地说:“作得多好啊!……”(151页)
一会儿请大家尝一尝我们做的饺子。(167页)
有的人吃过,说外边是面做的皮儿,里边是肉和菜做的馅儿,很好吃;(167页)
这不能不让我们想到,“做”和“作”到底有没有分别呢?
二我们考察了钱钟书的《七缀集》,吕叔湘的《汉语语法分析问题》,李荣的《文字问题》。三本书的作者都是名家。 钱先生以博闻强记,洞幽烛微而著称于世;吕先生细腻缜密,清通如水,为人钦敬;李先生殚精竭思,求人求己都很严,有人喜欢,有人害怕。考察的结果是,三位先生也都不能完全区分这两个字。
钱先生偏于使用“作”字。这从一打开《七缀集》就映入眼帘的“修订本前言”就可以知道:
此书出版以来,我作了些修订。我感谢魏同贤同志,给它机会面世。辛广伟同志辛勤帮助这本书的出版,我向他致谢。附带一提,《集》中三篇文章已被法国学者郁白先生选入我的《诗学五论》,作了精审的移译,我在译本《后序》里,也表达了“内销”转为“出口”的惊喜了。
它并不对旧诗和旧画试作任何估价,而只阐明传统批评对于诗和画的比较估计。(1页)
新传统里的批评家对于旧传统里的作品能有比较全面的认识,作比较客观的估计;(3页)
……托尔斯太是天生的狐狸,却一心要作刺猬。(26页)
一位画家作了这样的插图:(46页)
这种种都对原作的意义或艺术作了阐明或赞赏。(93页)
文人好名,争风吃醋,历来传作笑柄,……(103页)
一个明末的孤臣烈士和一个清初的文学侍从尝试地作了相同的心理解答。(127页)
但也能看到用“做”的例子,虽然极少:
……引诱大家去爱好外国作品,仿佛做媒似的,……(81页)
如她有腔无调地“讴歌”起来,那显然是在做戏,……(86页)
那个平常的称谓在这里有一个现代不常用的意义:不指“德国巨商”,而指和德国做进出口生意的英国商人。(页)
而且居然也可以找到同样条件下“作”“做”混用的例子:
……一个人作诗和说理不妨自相矛盾,“诗词中有理外之理”。(71页)
和尚做诗,当然信手拈来的货色。(74页)
宋祁虽然作诗深受“西昆体”的影响,……(21页)
只有一个地方,钱先生连用了3次“做”:
如有人做个试验,……这个试验当然没人做过,也许是无需做的。(105页)
仿佛钱先生也认为“试验”是具体的,应该用“做”。
吕叔湘先生与钱先生正相反,偏于使用“做”字。我们引书的前面几节里的一些句子以见一斑。(吕先生的书每小节前有节号,我们用节号标示出处,也便持不同版本的人查验。):
解决的途径首先在于对实际用例多做调查。(前言)
本文试图对汉语语法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做一番检讨,…(1节)
当然,是用字母做代号,……(3节)
一般地说,有两个半东西可以做语法分析的依据:……(4节)
也可以拿‘语素’做最小单位,……(9节)
请注意后面的3例,多数人都习惯用“作”,而吕先生用“做”。特别是“动词+作(做)”的形式,吕先生写“做”:“叫做(2节)”“分做(38节)”“算做(41节)”“当做(47节)”“看做(72节)”“译做(注9)”等。可是在同样的情况下,我们也发现了两个字混用的现象,例如:
有时候一个介词带上一个名词可以做谓语,如:(120页)
同一节就有:
有些介词可以带上宾语作谓语,因而才有……
介词带名词和介词带宾语指的是同一件事情,可是一次用“作”,一次用“做”。其他如:
既不具备名词的主要特征(做主语,做宾语),又不具备谓词即动词和一般形容词的主要特征(做谓语)。(44节)
形容词作谓语跟不及物动词作谓语几乎没有什么不同,也可以不另作一类。(62节)
另一方面又需要作进一步的分析,看它包含哪些具体内容。(75节)
如果有人把一番分析上曾经利用过或者可能利用的各种图解和符号搜集起来,做一个比较研究,那倒是很有意思的。(79页)
钱先生和吕先生各有所好,也似乎各有所执,但都不能避免在同样的情况下用不同的字。
李荣先生同钱钟书先生一样,也偏于使用“作”字。这里举3个例子:
在逐步实现四个现代化的过程中,语言学文字学都应该作出应有的贡献。(1页)
异体字有各种不同的情况,这里只就功用宽窄等略作说明。(21页)
我采集资料的方式不是全面的有系统的,那样做需要的人力太多,时间太长。(2页)
这么做一方面贻误一般读者,推广这种错觉。(13页)
“夹手”是把手夹住,所以“夹”字写成从手的“挟”。上句又有“扶”字做仿效加手旁的依据。(45页)
后人抄写古书或刻印古书,有时无心写错字,这叫做“书经三写,乌焉成马”。(74页)
使跟做事有关,写成“事”好像也有讲。(93页)
有意的改写,常常拿无意的创新作根据,……(76页)
精审如李先生,犹不能避免两字混用,可见这两个字实际上是不能区分的。①
三既然两个字不能分开,那么能不能干脆合并呢?
先说说合并的方向。把“作”并入“做”,显然是不行的。我们不可能让“工作”“作文”“作风”“作品”这些已经固定的写法改变面貌。可取的合并方向只能是并“做”为“作”。这个办法不是没有人试过。老舍先生的《骆驼祥子》有索引,我们顺便查了一下,全书只有“作”没有“做”。《骆驼祥子》是成功的作品,可以证明合并没有问题。
不过,我们估计,要取消“做”只用“作”,希望文字典雅的人那里会通不过。所以,另一个照顾目前情况的办法就是继续把两个字分开,只是要修改目前所认为的分用标准。抽象、具体的标准已经证明是不可行的。一是我们没法把人类的活动分成简单的抽象、具体两大类,二是即使分了这样的类,也只能开成长长的清单让人们去遵守,而无法把它变成简单的规则让人去掌握。所以可行的办法还是结合语法分类,就好象本世纪初废“底”归“的”,用语法标准来分配“的”“地”“得”三字一样。
可以考虑的办法是作谓语的动词都写“做”,固定的词都写“作”。这样可以保证现教材:有的词都保持目前的写法,如:
写作、工作、作文、作业、作风、作用、作为(名词)、作为(动词)、作者、作品、作对、作废、作乐、作罢、作息、作伪、作孽、作战、作东、作主、作案、作法(=方法)……
而下面的写法就无须犹豫了:
做饭、做菜、做饺子、做针线、做作业、做作文、做工作、做解释、做报告、做、做方案、做这做那、做东做西、做法(道士做法)……
另外,“动词 + 作(做)”一律写“作”。这一类的形式都表示一种观念上的、或者动作结果的意义而不是加在宾语上的具体动作。这样写也和目前多数人的使用习惯相合。
比较困难的是那些分不清是词还是词组的情况,比如:
作诗~做诗 作人~做人 作事~做事
也许还要硬性规定一下。(民间文学概论我倾向于分析成结构,因而主张写成后面的形式。从这一点上说,这个办法毕竟不是万全之策,好在数量不多。)
这样,我们的建议就成了如果尚雅,就按我们提议的办法办;如果从俗,就按老舍的办法办,全部写“作”。②
四不过,要指出,雅俗是随着时代的改变而改变的。古代有“作”而无“做”。这里举一则金文的例子,两则《诗经》的例子和两则《论语》的例子,都是古代文化的。
《虢季子白盘》:隹十又二年,正月,初吉丁亥,虢季子白乍(作)
宝盘。
《诗经·节南山之什·雨无正》:昔尔出居,谁从作尔室。
《诗经·周颂·天作》:天作高山,大王荒之。
《论语·学而》: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论语·学而》: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广韵》不收“做”字,直到《集韵》才在“作”字下指出:“俗作‘做’,非是。”也就是说,直到那个时候,“做”才作为“俗字”被收入字书,而且被认为不对。如果认为“古典的”才是“高雅的”的话,一律写“作”倒是弃俗而就雅。
【注】
①我们当然不排除几位先生的著作在经过排字房的时候产生误植的情况。但几位先生所持不同还是很清楚的。特别是两位语言学家对“动词 + 作(做)”的不同处理,不可能是排字房的注意。此外,吕先生的这部著作也收入后来出版的一些先生的文集中,个别措辞有修改,但“作”、“做”的使用情况没有改变,可见两字的交替使用在吕先生那里也不是排斥的。
②只有一个词会给一律写“作”带来困扰,这就是“做作”一词,但我们的古人似乎早已碰到了这个问题,已经准备了一个语言中难得一见的完全同义词“造作”。
在没有普及汉语拼音之前,以前的中文汉字是如何注音的?
王德威:《被压抑的现代性》在没有普及汉语拼音之前,汉字注音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民间文学教程》 段宝林 著 高等教育出版社1. 直音法:用同音字来注明汉字的读音。比如“盅,音古”。
2. 反切法:用两个汉字来给另一个汉字注音,反切上字与所注字的声母相同,反切下字与所注字的韵母和声调相同。比如“冬,都宗切”。
3. 注音字母:这是一种基于音节拼写的方法,使用独体字来作为注音符号,如“ī、ū、ǖ、ǘ”等。这种方法在大陆曾被广泛使用。
以上方法都是为了在没有拼音的情况下,帮助人们学习汉字的读音。随着时间的推移,汉语拼音被广泛采用,成为现代汉字读音的主要标注方法。
原来没有拼音字母的时候,采用直音或反切的4、遇到没有把握的词,宁可写“作”不写“做”,但要做到局部(一篇文章或一本书)统一。方法来给汉字注音。
直音,就是用同音字注明汉字的读音。
反切,就是用两个汉字来给另一个汉字注音,反切上字与所注字的声母相同,反切下字与所注字的韵母和声调相同。
很简单,给你举个例子,比如“你”字,注音时就是“那乙”用另外两个字注音,用个字的声母,第二个字的韵母。基本上就是这种方法,不过我局的例子不专业啊。
做和作字用法和意思上各有什么区别
书里也一般使用“作”字:区分“作”、“做”用法的区别:
沈德潜、《古诗源》 中华书局1、区别的基本标准是“文”和“白”,内容抽象或书面语言色彩重的词语,一般用“作”,成语都用“作”。
2、做单音节动词用,多数用“做”,少数用“作”的,其宾语内容也比较抽象。宾语是动名词的(如:报告,调查,榜样,处理,动员,贡献),一般也用“作”。
3、表身份、成绩、行为等义的“作为”,用“作”。
“作”和“做”字,都有“从事”、“制作”、“充当”的含义。
做,是后造字,最早出现在宋、元时代,当“即使”、“播弄”、“做作”讲。到明代,“做”成了“作”的俗字,渐渐演变成为“作”的同义词。
习惯上,具体东西的制造一般写成‘做’,如‘做桌子、做衣服、做文章’,抽象一点的、书面语言色彩重一点的词语,特别是成语里,一般都写成‘作’,如‘作罢、作废、作对、作怪、作乱、作价、作曲、作战、装模作样、认贼作父’。”
扩展资料:
从语义内容来看:“作”表示的动作性不强,意义比较抽象、泛化;“做”表示的动作性强,意义比较具体、实在。
前者如:作案、作保、、作恶、作风、作梗、作价、作脸、作数、作速、作为、作伪、作用、作证、作准(作数)、炒作、合作、协作、运作、恶作剧。
后者如:做饭、做菜、做脸、做家务、做手势、做游戏。
从语法特征来看:宾语是双音节动词,多用“作”,在这种情况下,宾语成为名物化的动名词,“作”的动词性已经虚化;宾语是双音节名词,多用“做”,表示做某件事或某方面的事。
前者如:作报告、作测试、作比较、作补充、作变动、作处理、作点拨、作调查、作斗争、作分析、作贡献、作回应、作介绍、作解释、作决定、作努力、作判断;
作思考、作说明、作调整、作妥协、作牺牲、作修正、作演讲、作咨询。其中的“作”,现在也用“做”,但依过去惯例一般用“作”。
后者如:做工程、做功课、做记号、做家务、做课题、做事情、做事业、做物业、做项目、做学问、做业务。
至于常用的“作出”一语,用法与前者大体相同。一般带双音节动词,如“作决定”、“作努力”,也可以说成“作出决定”、“作出努力”;少数情况带双音节名词,如“作出成绩”、“作出结论”等。“作出”与“做出”,可以通用,但用“作出”更合乎书面语的特点和使用习惯。
此外,与后面带“作”的词语搭配,一般用“做”,而不再用“作”。例如:做作、做作业、做动作、做工作、做作文、做小动作。
一般认为,“做”表示具体的动作,“作”表示抽象的动作。我也一直这样认为,虽然心下有一个疑惑,具体和抽象是相对的,如果遇到具体、抽象分不清的时候怎么办。最近使用语言学院编、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实用汉语课本》(第3册),才发现混淆的情况超出我的想象:
在老队长家里做客(148页)
老队长的老伴田大娘和女儿小华,正在家里作饭,听说有客人来了,连忙从屋里走出来。(149页)
按说,“做客”比“作饭”抽象,“作饭”比“做客”具体,可是,课文的写法刚好是颠倒的。还有的时候书里的写法好像是随机的:
我要是有点儿不舒服,他就忙着请大夫、买,作这作那让我吃。(107页)
丁大娘说:“要是我有点儿不舒服,他就忙着做这做那让我吃。”(122页)
布朗太太看到一个个的饺子整整齐齐地摆在那里,称赞地说:“作得多好啊!……”(151页)
一会儿请大家尝一尝我们做的饺子。(167页)
有的人吃过,说外边是面做的皮儿,里边是肉和菜做的馅儿,很好吃;(167页)
这不能不让我们想到,“做”和“作”到底有没有分别呢?
二我们考察了钱钟书的《七缀集》,吕叔湘的《汉语语法分析问题》,李荣的《文字问题》。三本书的作者都是名家。 钱先生以博闻强记,洞幽烛微而著称于世;吕先生细腻缜密,清通如水,为人钦敬;李先生殚精竭思,求人求己都很严,有人喜欢,有人害怕。考察的结果是,三位先生也都不能完全区分这两个字。
钱先生偏于使用“作”字。这从一打开《七缀集》就映入眼帘的“修订本前言”就可以知道:
此书出版以来,我作了些修订。我感谢魏同贤同志,给它机会面世。辛广伟同志辛勤帮助这本书的出版,我向他致谢。附带一提,《集》中三篇文章已被法国学者郁白先生选入我的《诗学五论》,作了精审的移译,我在译本《后序》里,也表达了“内销”转为“出口”的惊喜了。
它并不对旧诗和旧画试作任何估价,而只阐明传统批评对于诗和画的比较估计。(1页)
新传统里的批评家对于旧传统里的作品能有比较全面的认识,作比较客观的估计;(3页)
……托尔斯太是天生的狐狸,却一心要作刺猬。(26页)
一位画家作了这样的插图:(46页)
这种种都对原作的意义或艺术作了阐明或赞赏。(93页)
文人好名,争风吃醋,历来传作笑柄,……(103页)
一个明末的孤臣烈士和一个清初的文学侍从尝试地作了相同的心理解答。(127页)
但也能看到用“做”的例子,虽然极少:
……引诱大家去爱好外国作品,仿佛做媒似的,……(81页)
如她有腔无调地“讴歌”起来,那显然是在做戏,……(86页)
那个平常的称谓在这里有一个现代不常用的意义:不指“德国巨商”,而指和德国做进出口生意的英国商人。(丁声树、李荣,《古今字音对照手册》页)
而且居然也可以找到同样条件下“作”“做”混用的例子:
……一个人作诗和说理不妨自相矛盾,“诗词中有理外之理”。(71页)
和尚做诗,当然信手拈来的货色。(74页)
宋祁虽然作诗深受“西昆体”的影响,……(21页)
只有一个地方,钱先生连用了3次“做”:
如有人做个试验,……这个试验当然没人做过,也许是无需做的。(105页)
仿佛钱先生也认为“试验”是具体的,应该用“做”。
吕叔湘先生与钱先生正相反,偏于使用“做”字。我们引书的前面几节里的一些句子以见一斑。(吕先生的书每小节前有节号,我们用节号标示出处,也便持不同版本的人查验。):
解决的途径首先在于对实际用例多做调查。(前言)
本文试图对汉语语法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做一番检讨,…(1节)
当然,是用字母做代号,……(3节)
一般地说,有两个半东西可以做语法分析的依据:……(4节)
也可以拿‘语素’做最小单位,……(9节)
请注意后面的3例,多数人都习惯用“作”,而吕先生用“做”。特别是“动词+作(做)”的形式,吕先生写“做”:“叫做(2节)”“分做(38节)”“算做(41节)”“当做(47节)”“看做(72节)”“译做(注9)”等。可是在同样的情况下,我们也发现了两个字混用的现象,例如:
有时候一个介词带上一个名词可以做谓语,如:(120页)
同一节就有:
有些介词可以带上宾语作谓语,因而才有……
介词带名词和介词带宾语指的是同一件事情,可是一次用“作”,一次用“做”。其他如:
既不具备名词的主要特征(做主语,做宾语),又不具备谓词即动词和一般形容词的主要特征(做谓语)。(44节)
形容词作谓语跟不及物动词作谓语几乎没有什么不同,也可以不另作一类。(62节)
另一方面又需要作进一步的分析,看它包含哪些具体内容。(75节)
如果有人把一番分析上曾经利用过或者可能利用的各种图解和符号搜集起来,做一个比较研究,那倒是很有意思的。(79页)
钱先生和吕先生各有所好,也似乎各有所执,但都不能避免在同样的情况下用不同的字。
李荣先生同钱钟书先生一样,也偏于使用“作”字。这里举3个例子:
在逐步实现四个现代化的过程中,语言学文字学都应该作出应有的贡献。(1页)
异体字有各种不同的情况,这里只就功用宽窄等略作说明。(21页)
我采集资料的方式不是全面的有系统的,那样做需要的人力太多,时间太长。(2页)
这么做一方面贻误一般读者,推广这种错觉。(13页)
“夹手”是把手夹住,所以“夹”字写成从手的“挟”。上句又有“扶”字做仿效加手旁的依据。(45页)
后人抄写古书或刻印古书,有时无心写错字,这叫做“书经三写,乌焉成马”。(74页)
使跟做事有关,写成“事”好像也有讲。(93页)
有意的改写,常常拿无意的创新作根据,……(76页)
精审如李先生,犹不能避免两字混用,可见这两个字实际上是不能区分的。①
三既然两个字不能分开,那么能不能干脆合并呢?
先说说合并的方向。把“作”并入“做”,显然是不行的。我们不可能让“工作”“作文”“作风”“作品”这些已经固定的写法改变面貌。可取的合并方向只能是并“做”为“作”。这个办法不是没有人试过。老舍先生的《骆驼祥子》有索引,我们顺便查了一下,全书只有“作”没有“做”。《骆驼祥子》是成功的作品,可以证明合并没有问题。
不过,我们估计,要取消“做”只用“作”,希望文字典雅的人那里会通不过。所以,另一个照顾目前情况的办法就是继续把两个字分开,只是要修改目前所认为的分用标准。抽象、具体的标准已经证明是不可行的。一是我们没法把人类的活动分成简单的抽象、具体两大类,二是即使分了这样的类,也只能开成长长的清单让人们去遵守,而无法把它变成简单的规则让人去掌握。所以可行的办法还是结合语法分类,就好象本世纪初废“底”归“的”,用语法标准来分配“的”“地”“得”三字一样。
可以考虑的办法是作谓语的动词都写“做”,固定的词都写“作”。这样可以保证现有的词都保持目前的写法,如:
写作、工作、作文、作业、作风、作用、作为(名词)、作为(动词)、作者、作品、作对、作废、作乐、作罢、作息、作伪、作孽、作战、作东、作主、作案、作法(=方法)……
而下面的写法就无须犹豫了:
做饭、做菜、做饺子、做针线、做作业、做作文、做工作、做解释、做报告、做、做方案、做这做那、做东做西、做法(道士做法)……
另外,“动词 + 作(做)”一律写“作”。这一类的形式都表示一种观念上的、或者动作结果的意义而不是加在宾语上的具体动作。这样写也和目前多数人的使用习惯相合。
比较困难的是那些分不清是词还是词组的情况,比如:
作诗~做诗 作人~做人 作事~做事
也许还要硬性规定一下。(我倾向于分析成结构,因而主张写成后面的形式。从这一点上说,这个办法毕竟不是万全之策,好在数量不多。)
这样,我们的建议就成了如果尚雅,就按我们提议的办法办;如果从俗,就按老舍的办法办,全部写“作”。②
四不过,要指出,雅俗是随着时代的改变而改变的。古代有“作”而无“做”。这里举一则金文的例子,两则《诗经》的例子和两则《论语》的例子,都是古代文化的。
《虢季子白盘》:隹十又二年,正月,初吉丁亥,虢季子白乍(作)
宝盘。
《诗经·节南山之什·雨无正》:昔尔出居,谁从作尔室。
《诗经·周颂·天作》:天作高山,大王荒之。
《论语·学而》: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论语·学而》: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广韵》不收“做”字,直到《集韵》才在“作”字下指出:“俗作‘做’,非是。”也就是说,直到那个时候,“做”才作为“俗字”被收入字书,而且被认为不对。如果认为“古典的”才是“高雅的”的话,一律写“作”倒是弃俗而就雅。
【注】
①我们当然不排除几位先生的著作在经过排字房的时候产生误植的情况。但几位先生所持不同还是很清楚的。特别是两位语言学家对“动词 + 作(做)”的不同处理,不可能是排字房的注意。此外,吕先生的这部著作也收入后来出版的一些先生的文集中,个别措辞有修改,但“作”、“做”的使用情况没有改变,可见两字的交替使用在吕先生那里也不是排斥的。
②只有一个词会给一律写“作”带来困扰,这就是“做作”一词,但我们的古人似乎早已碰到了这个问题,已经准备了一个语言中难得一见的完全同义词“造
“做”表示具体的动作,“作”表示抽象的动作。
“做”和“作”都含有“制造”这一意思,但又不能混用,区别有三点:
一、“做”侧重于具体对象或产生实物的活动,动作性较强。如“做工”、 “做衣服”、
“做作业”等。“做”连接的都是能在实际生活中感知到的具体事物;而“作”多用于抽象对象或不产生实物的活动,动作性较弱; 如:作孽、、作曲、作别等。
二、从感彩上看, “做”所连接的多数都是中性事物。如做客、做梦,都无所谓好坏;“作”所连接的事物多数是贬义的,如作恶、、作等。
三、“做”是一个“全动词”,就是说它能地作为一个动词,在运用中体现完整的动作意思;而“作”是“半动词”,它往往跟别的动同连起来使用,才能表达一个完整的动作意思,如:叫作、制作、作战等。
大学汉语语言学专业本科全部教材都有什么
现代文学大学汉语语言学专业本科全部教材有:
《汉语方音字汇》大学语言文学系语言学教研室编,1962年出版,语言学
1,美国结构语言学 (American linguistics)
参考书目:Hockett 《现代语言学教程》 大学出版社
Sapir 《语言论》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Bloomfield《语言论》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实验语音学 (phoics)
参考书目: 吴宗济 林茂灿 《实验语音学概要》 高等教育出版社
P.B.邓斯 E.N.平森著 曹剑芬 任宏谟 译
《言语链——听和说的科学》科学出版社
林焘、王理嘉,《语音学教程》,大学出版社
王理嘉,《音系学基础》,语文出版社
3、汉语音韵学
参考书目:唐作藩,《音韵学教程》,大学出版社
耿振声 《音韵通讲》, 河北教育出版社
唐作藩,《汉语音韵学常识》,上海教育出版社
王 力,《汉语音韵》,中华书局
《宋本广韵&永禄本韵镜》,江苏教育出版社
余乃永,《新校互注宋本广韵》,上海辞书出版社
周祖谟,《广韵校本》,中华书局
李新魁,《韵镜校正》,中华书局
杨军,《韵镜校笺》,浙江大学出版社
4、汉语史(上)
参考书目:王力,《汉语史稿》,中华书局1980年
——《汉语语音史》科学出版社 1985年
何九盈《音韵丛稿》(版本原文未注明)
下面的著作只研究某一时期的语音情况:
上古:李方桂 ,《上古音研究》,商务印书馆(将李、王、何三家对比阅读)
何九盈、陈复华,《古韵通晓》,科学出版社
何九盈,《上古音》,商务印书馆
龚煌诚 ,《语研究论文集》,大学出版社
唐作藩 ,《汉字古音手册》,大学出版社(工具书)
中古:李荣,《切韵音系》,科学出版社(读1956年版)
邵容芬,《切韵研究》,科学出版社(将邵、李两家对比阅读)
张渭毅,《中古音论》,河学出版社
周祖谟,《周祖谟学术论著自选集》,师范学院出版社
近代:宁继福,《中原音韵表稿》,吉林文史出版社
杨耐思,《中原音韵音系》,科学出版社
——,《近代汉语音论》,商务印书馆
蒋绍愚,《近代汉语研究概况》,大学出版社
5、汉语史(下)
参考书目:王力,《汉语语法史》,商务印书馆
向熹,《简明汉语史》(语法部分)高等教育出版社
太辰田夫(著)蒋绍愚、徐昌华(译)《与历史文法》大学出版社
蒋绍愚,《近代汉语研究概况》,大学出版社
——《古汉语词汇纲要》,大学出版社
宋绍年,《马氏文通研读》,大学出版社
马建忠,《马氏文通》,商务印书馆
6、《切韵》导读
参考书目:余乃永,《新校互注宋本广韵》,上海辞书出版社
周祖谟,《广韵校本》,中华书局
李荣,《切韵音系》,科学出版社(读1956年版)
邵容芬,《切韵研究》,科学出版社
7、现代汉语
熙,《语法答问》,商务印书馆
—— 《语法讲义》,商务印书馆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商务印书馆
8、古代汉语
参考书目:
郭锡良等,《古代汉语》,商务印书馆
王力,《古代汉语》,中华书局
王力(主编),《王力古参考书目:北大中文系现代汉语教研室,《现代汉语》,商务出版社汉语字典》,中华书局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编写组,《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9、汉语和汉语研究
参考书目:吕叔湘:《汉语语法分析问题》,商务印书馆。
冯胜利1997《汉语的韵律、词法与句法》,大学出版社
郭锐:《现代汉语词类研究》,商务印书馆
刘丹青(主编):《语言学前沿与汉语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
陆俭明:《八十年代语法研究》,商务印书馆
陆俭明:《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第三版),大学出版社
马真:《现代汉语虚词研究方》,商务印书馆。
沈家煊:《认知与汉语语法研究》,商务印书馆。
沈阳:《现代汉语空语类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
沈阳(编):《20世纪现代汉语八大家?陆俭明选集》,东北师范大学出版
沈阳(编):《20世纪现代汉语八大家?熙选集》,东北师范大学出版
沈阳(编):《20世纪现代汉语八大家?吕叔湘选集》,东北师范大学出版
沈阳、何元建、顾阳(2001)《生成语法理论与汉语语法研究》,黑龙江
教育出版社
宋国明:《句法理论概要》,科学出版社。
王洪君1999《汉语非线性音系学—汉语的音系格局与单字音》,大学
出版社
吴福祥、洪波(主编):《语法化与语法研究》,商务印书馆
袁毓林:《汉语语法研究的认知视野》,商务印书馆。
詹卫东:《面向中文信息处理的现代汉语短语结构规则研究》,清华大学
出版社
张伯江、方梅1996《汉语功能语法研究》,江西教育出版社
张敏:《认知语言学与汉语名词短语》,科学出版社
熙:《语法讲义》,商务印书馆
熙:《语法答问》,商务印书馆
熙:《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商务印书馆
王理嘉等(编著),《现代汉语专题教程》,大学出版社
10、汉语方言学
参考书目:
《汉语方言概要》袁家骅等著,文字改革出版社1960年出版,1983第二版。
1989第二版。
两版均为文字改革出版社出版
《汉语方言词汇》大学语言文学系语言学教研室编,1964年出版
文字改革出版社出版。
1995年由语文出版社出第二版
《昌黎方言志》河北省昌黎县县志编纂委员会和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合著
1960 年科学出版社出版,1984 年上海教育出版社再版。
《汉语方言学导论》 游汝杰著,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2000年第
第二版
《现代汉语方言概论》 侯精一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2 年出版
《汉语方言语音的演变和层次》 王福堂著,语文出版社 1999 年出版
2005 年已出修订本
《汉语方言学》 [李如龙著,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年出版。
]《汉语方言地理学》 贺登崧著,石汝杰、岩田礼译,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3 年
11、语言学概论
参考书目:
胡明扬、贺阳、沈阳、《语言学概论》(语音、词汇)语文出版社
叶蜚声、徐通锵 《语言学纲要》,大学出版社
徐通锵,《基础语言学教程》,大学出版社
12、理论语言学
参考书目:
陈保亚,《20世纪语言学方》,山东教育出版社
徐通锵,《历史语言学》,商务印书馆
文学类
当代文学
洪子诚:《当代文学史》(修订版)
参考书目:
洪子诚:《问题与方法》
李 杨:《文学史写作中的现代性问题》
《抗争宿命之路》《50—70年代文学经典再解读》
陈晓明:《无边的挑战》《表意的焦虑》
张颐武:《在边缘处追索》《大转型》(与谢冕合著)
曹文轩:《八十年代文学现象研究》《20世纪末文学现象研究》
韩毓海:《锁链上的花环》
邵燕君:《倾斜的文学场》
贺桂梅:《人文学的想象力》
陈思和:《新文学整体观》
戴锦华:《书写》
王晓明:《二十世纪文学史论》
陈顺馨:《当代文学的叙事与性别》
旷新年:《写在当代文学边上》
张旭东:《批评的踪迹》
唐小兵编:《再解读:大众文艺与意识形态》
刘禾:《跨语际实践——文学、民族文化与被译介的现代性
(1900~1937)》
课本:
文学史:
王瑶:《新文学史稿》
唐弢 严家炎:《现代文学史》
严家炎:《现代流派史》
孙玉石:《现代主义诗潮史论》
温儒敏:《现代文学批评史》
研究著作:
夏志清:《现代史》
钱理群:《1948天地玄黄》 《心灵的探寻》 《1948天地玄黄》
陈平原:《叙事模式的转变》
钱理群 黄子平 陈平原:《二十世纪文学三人谈 漫说文化》
李欧梵:《上海摩登》
陈平原 王德威:《:都市想象与文化记忆》
王晓明:《二十世纪文学史论》
戴锦华:《浮出历史地表》
金介甫:《沈从文传》
《新文学大系》各集的导言
古代文学史
袁行霈主编《文学史》四卷,高等教育出版社。
林庚 《文学简史》北大、清华出版社都有。
一口气可以读完,酣畅淋漓。
《文学史参考资料简编》上下册 大学出版社
《先秦文学史参考资料》,《两汉文学史参考资料》《魏晋南北朝文学史参考资料》
北大中文系编,中华书局。
作品:
《古文观止》
《天下才子必读书》
《文选》
《诗经》《楚辞》
《唐诗别裁集》
马茂元 《唐诗选》
俞平伯《唐宋词选释》
龙榆生《唐宋名家词选》
钱钟书 《宋诗选注》
张鸣《宋诗选》
汪辟疆《唐人》
程毅中《宋元话本集》
《西厢记》《牡丹亭》、四大名著等。
文学批评史
教材:张少康《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
郭绍虞《历代文论选》
参考书
朱东润《文学批评史大纲》,上海古籍出版社
郭绍虞《文学批评史》,百花文艺出版社
罗根泽《文学批评史》,上海书店出版社
詹鍈《文心雕龙义证》,上海古籍出版社
刘熙载《艺概》,江苏古籍出版社
郭绍虞、罗根泽主编《古典文学理论批评专著选辑》,文学出版社
西方文学理论史
教材:董学文主编:《西方文学理论史》
参考书目:朱光潜:《西方美学史》
韦勒克:《近代文学批评史》(8卷)
特里·伊格尔顿:《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
拉曼·赛尔登:《文学批评理论——从柏拉图到现在》
胡经之:《西方文学理论名著教程》
赵一凡:《新学赏析》
以及大量西方(文学)理论原著,从柏拉图往下,直到福柯、德里达等
文学原理
教材:董学文、张永刚:《文学原理》
参考书目: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
米克·巴尔:《叙述学:叙事理论导论》
以及西方文学理论史部分参考书目,还有理论著作,如:
米兰·昆德拉:《的艺术》、《被背叛的遗嘱》、《帷幕》
纳博科夫:《文学讲稿》
略萨: 《给青年家的信》
卡尔维诺《千年文学备忘录》
安伯托·艾柯《优游林》
张大春:《稗类》
曹文轩:《门》
西方文学史
教材:喻天舒:《西方文学概观》
参考书目:罗德·W·霍尔顿、文森特·F·霍普尔:《欧洲文学的背景》
李赋宁:《欧洲文学史》(三卷)
威尔杜兰:《世界文明史》 以及西方文学理论史部分参考书目
东方文学史:
教材:郁龙余:《东方文学史》
参考书目:季羡林:《简明东方文学史》
栾文华:《东方现代文学史》
季羡林、刘安武:《东方文学史》
柄谷行人:《日本现代文学的起源》
参考书目:
《民俗研究》 王 娟 著 大学出版社
《民间文学作品选》 高等学校民间文学教材编写组编 上海文艺出版社
文献
几本实用的工具书:
《辞源》,商务印书馆
《汉语大字典》,湖北、四川辞书出版社
《古汉语知识词典》,中华书局
吴文治《文学史大事年表》,黄山书社
全系必修:
《论语》导读
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
参考书:
孙钦善《论语注译》,巴蜀书社
李零《丧家狗》,山西出版社
程树德《论语集释》,中华书局
其余参见李零《丧家狗》P28-P50
《孟子导读》
杨伯峻《孟子译注》,中华书局
参考书:
焦循《孟子正义》,中华书局
董洪利《孟子研究》,江苏古籍
朱天俊、李国新《中文工具书教程》,大学出版社
参考书:
朱天俊、陈宏天《文史工具书手册》,青年出版社
古代文化
无参考书:
阴法鲁、许树安《古代文化史》,大学出版社
吴小如《文化史纲要》,大学出版社
柳诒徵《文化史》,上海古籍出版社
钱穆《文化史导论》,商务印书馆
王力《古代文化常识》,江苏教育出版社(言实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
公司有插图本)
吕思勉《吕著通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古代典籍概要
无参考书:
金开诚、葛兆光《古诗文要籍叙录》,中华书局(原名《历代诗文要籍详解》,
出版社)
张舜徽《古代史籍举要》,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十三经说略》、《二十五史说略》,燕山出版社
吕思勉《经子解题》,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柴德赓《史籍举要》,出版社
王树民《史部要籍解题》,中华书局
黄永年《古文献学四讲》,鹭江出版社
陈高华等《古代史史料学》,天津古籍出版社
安作璋《古代史史料学》,福建
对外汉语教学的
第3个例子可以比较:对外汉语教学的
正文连题目,“庄”字见三十九次,都作姓用。(20页)你知道对外汉语教学的有哪些吗?你对对外汉语教学的了解吗?下面是我为大家带来的对外汉语教学的的知识,欢迎阅读。
一忌:滔滔不绝
教师以自我为中心,在课堂上大讲特讲,欲把自己平生所学在短短的五十分钟里展示给学生。他们大讲英语,大讲文化习俗,大讲语法,大讲词 源,大讲词与词之间的微妙区别。
二忌:好好先生
她从不给学生改错,很少纠正学生的发音。对学生说出的句子只要听懂了就得过且过。以为学生开口就万事大吉了,不在乎四声的准确,句法的规范,情景的恰当。
三忌:充当裁判
她虽然指出了学生的错误,并提供了标准,但是却不给学生重新练习一遍的机会,使学生永远觉得自己是一个失败者。
四忌:集体回答
她问学生问题,却让全班集体回答。这种情况下,滥竽充数者必然蒙混过关。教师听不到哪一个学生还不会说,自然不能对症下。
五忌:厚万国鼎《历史纪年表》,中华书局此薄彼
她虽然与学生进行情景对话,但只是集中于某几个学生,并按一定顺序。较弱的学生失去积极性,也使一些学生走神开小,形成被老师遗忘的角落。
六忌:放任自流
学生分组活动时,她则留在讲台上。使学生缺少教师的监督,处于一种失控的状态。对布置的活动没有检查,没有验收,就开始下一个教学环节了。
七忌:组词造句
她让学生用所教的生词组词造句。学生造出的句子很容易不伦不类,教师无法预料学生会出现什么问题,使教学陷入失控状态。
八忌:追逐时尚
她热衷于猎奇,大教时髦流行语句,老胡同土语。迫使学生痛改南方口音,以掌握儿化音为目标。
九忌:只评不改
她判作业及考试时,只给分数,不提供正确,不布置学生改错,不检查学生的改错。
十忌:错误
妄自评论如下问题:
宗教信仰
倾向
种族问题
肤色问题
健康问题
私人问题
着装问题
发型问题
性倾向问题 (GLBTQ)
十一忌:说三道四
学校
同事关系
汉语课本
他班学生
十二忌:混淆关系
课上与课下
公事与私事
教师与学生
男生与女生
华裔与非华裔
洋腔洋调与土腔土调
与美国
人与美国人
人与华裔
人与亚裔
;
如果你是汉语老师,要给一个新的班级上课,选择教材时需要了解什么信息?(
如果是汉语老师,要给一个新的班级上课,选择教材时需要了解以下信黄子平:《革命·历史·》(大陆的《“灰阑”中的叙述》是删节版)息:
1、课本难易适度、长短相宜。内容难度就低不就高,也就是钱理群 温儒敏 吴福辉:《现代文学三十年》选择比学生水平略低一点的比较好,每课内容不要太多,这样学生学、老师教都不会感到吃力。
2、 前后照应、循序渐进。内容要循序渐进,语法点的出现由这本书是讲文字学的,所以有很多“某字作某”“某字本作某”的说法,这些也许是文字学的固定说法,不足为证。但全书的“V~”形式都写“V作”,书里有“用作(21页)”“读作(22页)”“改作(24页)”“写作(9页)”“误作(10页)”“描润作(50页)”等。可是我们也从中检出五处写“做”的例子,其中一处是“叫做”:易到难,词语实用常用。前后照应就是后边的内容照顾到前面学过的内容,这样就有利于学生巩固学习成果。
3、反映现实、要生动有趣。教材内容要有现代生活气息,能满足学习者实际生活中交际的需要。内容生动有趣可以大大提高学习者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4、练习丰富、形式多样。学生通过大量的语言运用练习才能巩固所学内容,一般来说课后练习应在五项以上,练习形式根据每课内容有所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