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积德行善,如何必修福。
所[07:26.75]若菩萨不住相布施,以福报极其广大根据南传上座部,对于行为所产生的功德,佛陀有非常详尽的解释。
无相布施的赚钱方法 无相布施才有无限功德是什么意思
无相布施的赚钱方法 无相布施才有无限功德是什么意思
根据佛制比丘乞食是次第行乞,可是须菩提离开精舍后,总是到富有的人家去行乞。不管路程多远,他都要赶到富贵人家去,否则宁愿饿著肚皮也不行乞。日子久了,一些比丘批评他看不起穷人,贪嘴好吃。须菩提向这些人解释说:我向富人行乞,决不是为了贪图美味珍肴。如果好吃,我就不会出家学道。为什么我不到穷人的门上行乞?因为穷苦人家,自己生活都难以维持,那里还有多余的饮食供养我们?我们没有粮食救济他们,已经十分内疚,怎能再去增加他们的负担。富人施舍区区一餐之食,不啻九牛之一毛。这即是我乞富不乞贫的原因所在。
有一次,佛陀的养母要供养佛陀袈裟作为个人施,但佛陀拒绝了,说道:乔达弥,将它供养给僧团。当你供养僧团时,即是供养了我及僧团。当阿难尊者问佛陀为何拒绝接受个人施时,佛陀根据业报法则给与分析。佛陀先解释布施给各种不同的受施者:布施给动物可预期获得一百倍的果报;布施给一位无道德的凡夫则获得一千倍;布施给一位有道德的凡夫则获得十万倍;在佛法教化期之外布施给一位已经证得禅那的人则获得一百亿倍。然而,布施给一位即将证悟须陀洹果的人,或一位须陀洹圣者,或一位即将证悟斯陀含果的人,乃至阿罗汉或觉悟的佛陀,则可预期获得无数倍增的果报。《施分别经.中部.142》
佛陀接著解释:我宣布,布施给个人的功德,绝不可能大过布施给僧团的功德。
佛陀在提到一个人做许多大布施时,曾经解释智慧的殊胜。佛陀在《增支部.威拉麻经》(Ve Sutta)里说:
跟充满信心地归依佛、法、僧相比,充满信心地受持(五)戒的果报更大。
跟充满信心地受持(五)戒相比,仅只以挤一下牛奶的时间来修行慈心观的果报更大。
跟以挤一下牛奶的时间来修行慈心相比,维持无常想一弹指的时间的果报更大。”
关于无相布施的一个问题...
当你决定布施,就去,然后忘记你是在布施不要去比较,没办法比,人与人之间是不可以比的。
善于帮助别人的人就像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不可以让别人感觉到你在帮助他,不可以让别人感觉到你在教育他。其实人是平等的,但是我们常常有一种保持优势的欲望,这就是骆驼不愿意去喜马拉雅山的理由,当然这是一句印度谚语。所以。你总是喜欢帮助别人,别人就越是要逃离你,人家会敬而远之。所以,善人者不善人之师。而不善于帮助别人的人,喜欢在看得见的物质上帮助别人,给钱给物就是善人之资,这样的人就是不善于帮助别人。如果你不把别人当作你的老师,不爱他给你的财物,那么,就算你是一个非常非常智慧的人,也是一个不明事理,不近人情世故的人。这就是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你理解了吗?这就是成为一个托钵僧的原因之一吧!这是我的猜想,我们没必要成为托钵僧。
老子的道德经有很多很多的版本,到底哪个版本是老子的真迹,已经无从考证,但是老子的思想是管好自己,不是管好别人,这是共识,你看看当今的,你就知道了,人是管不好的,人是不可以靠管来实现他的人生价值的。人只能靠他自己的觉悟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的。
其实这段话的整体意思,或者说中心思想就是句话,我觉得必须要围绕句话来理解,那就是“善行,无辙迹”。做善事要不留下任何痕迹,不要让人感觉到你在帮助他。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句话理解了,后面的话就全部正确的理解了,这就是善解者,就像庖丁解牛一样,只要抓住关键的一个点,你就可以游刃有余。理解老子的道德经就是要抓住一个点,无为!是什么无为?是你的头脑无为,不是身体无为,你能让你的呼吸停止几分钟吗?无为是指我们的头脑!不是指别的。
记住,老子还有一句很重布施有财施、法施、无畏施等三种,能治悭贪吝啬,除灭贫穷。就三种布施而言,所谓财施,即是以财物施予他人;所谓法施,即是以佛法施予他人;所谓无畏施,即是以不畏惧施予他人。要的话:唯施是畏!原话是:“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人好径”。不要施舍的意思,哪怕是无相布施,都不要轻易的布施。这是跟的区别的根本点,你看见道士布施吗?我们只是看见和尚化缘,然后布施,无相布施。
乞丐
所以在穷的时候布施更容易得到大的福报
一切唯心 心量大 福报大----就是这个道理
无相布施得到的是福报 不是功德 功德从清净心中来
无相布施的时候 没有所施之物 不见所施之人 不着布施之相 心量极其广大
布施是有方法的 方确才能得到的利益
这就是一个是无相一个可能是有相的问题了.比如我们看到一个乞丐,不加思索给了他一定的钱财,事后将这事给忘了,这就是无相布施.但如果布施完还想着这事,这就是有相.
不对 楼上说的都不好
这个问题压根不用问,也不用想
真正的福报是一样大的,就是成佛,解脱,你成佛跟他人成佛怎能比较呢?比较谁的神通大?
把"布施"之念放在心里,那善行反而成为一种障碍,不住相布施就好比---雁过水无痕,随缘而为之.
至于1与10000的关系,前面几位说的非常到位.
云何菩萨不受福德?
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着。
乞丐若想着,我一个乞丐,能布施1块钱,已经很了不起啦,来生必定大富大贵!而盖茨想的是,我捐这点还很不够,将来还应该做得更多。那乞丐就贪着了,盖茨就做到了无相。
楼主要依据,我们就应该给依据,不然就跑题了;
为什么无相布施的功德会高?
依据是《金刚经》
[06:59.25]妙行无住分 第四
[07:02.61]“复次,
[07:03.65]须菩提!
[07:04.73]菩萨于法,
[07:06问题六:三布施是什么意思 “布施”有三种:(一)财施、(二)法施、(三)无畏施.71]应无所住,行于布施,
[07:10.59]所谓不住色布施,
[07:13.92]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
[07:18.37]须菩提!
[07:20.03]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
[07:22.62]何以故?
第二个问题,就找不到依据,只能靠人心里的那杆秤自己去秤秤了。
所谓无相布施就是无心且不求福报的布施,不求报方有无量福报。
福报的多少是不以布施的多少为计算标准的,关键是看布施人的境界高低。
修了财布施,还是很穷啊,怎么回事?
赚钱,记住,要会赚,钱从哪里来的?钱从布施来的。聪明智慧从法布施来的,健康长寿是从无畏布施来的,给我们。人都希望有财富、有聪明智慧、有健康长寿,都要,但是他颠倒了,他所干的是这三种损失,他走错路了。财布施得财富,法布施得聪明智慧,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你为什么不修这三个因?修这三个因,很快就得这三个果。所以要懂得这个道理,这也是章嘉早年教给我。我们刚刚接触的大概是第三次、第四次,老人看出我命里头很苦,没有财富,有一点聪明智慧,没有寿命,短命,寿命只有四十五岁,他说的一点都不错。教我修这三种,延年益寿,真的,不是的,我依教奉行。我一个人在,没有负担,所以活得很自在,有多少钱,统统把它布施掉,一、二年之后收入就会多一点,多就多施。生活尽量节俭,我记得我在修行过程当中,那个时候没有出家之前,我一个月的生活费用不超过一百五十块钱,钱,最节省的一个月份,我只用了八块钱。愈施愈多,布施了六十五年。财布施是辅助法布施的,消业障,六度修行之一。
[07:29.20]其福德不可思量。跟个人业力有关,布施不求福报才有功德,坚持做,但管耕耘,莫问前程,佛菩萨会安排的。
业障使然,就要想办法消业障,很多消业障的方法,比如读《经》、大悲咒、灭定业真言等。
还要守五戒,把漏洞补一补。
刚种就想收这样不对啊!要等到机缘成熟了自然成就!布施无相,方是真布施,也只有如此才有最无量的功德!你的布施极好,但要无相,不可执着,心量有多大,你的福德有多大!现在享受过去的因结的果也是正常的嘛!
其实
别人种的因,也许是你的果
因果是万物的因果,不是个佛在祇园精舍,准备说金刚般若时,须菩提在大众中站起问佛:善男子和善女人发菩提心,应如何安住?如何降伏其心?佛答说:安住菩提心,即是布施时,要行无相布施。度生的时候,要行无我度生。如此安住,才能降伏心中妄念。我法二执,不能缠绕;我、人、众生、寿者四相,不能束缚。离一切执,才能见到空理,离一切相,才能见到人生。须菩提闻佛说法,证悟空理,在佛中被称为解空。人的因果
您修财布施如果有一个目的
而更像是在去商贸街经商了
很遗憾,因果现世报的很少。
向心内求!!!
乞富不乞贫的须菩提尊者
那就已福报是不实在的,它来不来都没有什么意思经不是修家的修行佛陀中乞富不乞贫的怪人是须菩提尊者,须菩提:又作须浮帝,须扶提。新作苏补底,苏部底。译言善现,善吉,善业。又称空生。十大中,解空之人。
(一)须菩提一名的由来
须菩提汉译善吉,其生之日,家室皆空,父母惊异,请问相师。相师占云,此是吉相,故名。又译善业,禀性慈善,不与物争,及其出家,见空得道。兼修慈心,得无诤三昧,善护三业,故名。又译空生,以其生时,家宅皆空,故名。须菩提出生婆罗门教家庭。佛陀到他的家乡布教,他的父母改信。须菩提受父母的影响,出家做佛的。
(二)解空
什么是空?空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因缘所生,因缘所灭。因缘,就是空的同义词。说空,不是虚无的空,不是空洞的空,不是无因果的空,不是破坏因缘生法的空。而是充满了利人济世,广修六度万行的菩萨精神。菩萨于一切诸法不起执著,应住于空,住于无分别,才能完成六波罗密的修学,才能住于不退的地位。具足神通,畅游佛国,化益众生,庄严佛士,安住自在解脱的境界。
传说佛曾到忉利天为摩耶夫人说法。三个月过去,佛回到人间,大家都争先恐后地前去迎接。当时须菩提在灵鹫山的石窟中缝衣,听到佛回来的消息,即放下手中的衣服,前去迎接。忽然一想,佛的真身不是六根可以看见。我现在去迎接佛陀,是把佛的法身当成地水火风四大种和合的肉身,是不识空性的表现。不识诸法空性,就看不到佛陀的法身。佛的法身是无我、无人、无作、无所不作的诸发愿布施法空性。空性是无处不遍,佛的法身也无处不在。于是他安然坐下,依旧缝衣。
在迎接的人群中,比丘尼中神通的莲花色,个看到佛。她一边顶礼一边说:莲花色个迎接佛陀,请接受顶礼。佛陀对她说:迎接我个人不是你,是须菩提。此时须菩提在灵鹫山石窟中观察诸法空性,见空即见,所以他是个见到佛陀,个迎接佛陀的人。
(三)乞富不乞贫
一次摩诃迦叶对须菩提说:我向贫穷者乞食,给他们种福田,免除他们将来的穷困。富人福多,何必锦上添花?迦叶的话,无疑是对须菩提的批评。须菩提听后,很谦逊地说:乞富乞贫,都是为了利益众生。佛法里方便有多门,我们可以各行其道,不必强人同己。须菩提的乞富不乞贫,大迦叶的乞贫不乞富,成为尖锐的对比。佛陀对他两个人都不,曾诃斥他们心不均平,都不合乞食法。真正的乞食法,是不择贫富,不分秽净,严肃威仪,次第行乞。对佛陀的教育,须菩提虚怀若谷,很快地纠正了乞富不乞贫的做法。迦叶着重苦行,依然我行我素,佛陀也不勉强他。
(四)无诤三昧
须菩提的心境和胸襟,阔达自在,为诸比丘敬佩。但也有人对他冷讽热嘲,说他整天痴痴呆呆,一点也不活动,没有什么了不起。一些比丘听了这话,为须菩提鸣不平,要和那些人辩论。须菩提劝这些好心的人说:修道的人要将讥嘲毁谤逆境,看成是助道增上缘,可以依此消除业障,加强信心。再说诸法空性的真理,是无我无人,无彼无此,无高无下,无凡无圣,平等一相。辩白和诤论,是有胜负心,与真理相违。须菩提由于通达空性,所以能随顺世间,行大忍辱,对任何人,都能做到无恼无争。佛陀对他的修证,十分欣赏。在金刚般若上,称赞他已证得无诤三昧,是人中,是离欲阿罗汉。须菩提回答说:您老人家对我的称赞,真不敢当。我决不承认是人中,是离欲阿罗汉。若我有这样的想法,说明我执还未断除,终日还沉溺在有证有得的法执之中。其实舍利弗、目犍连才是真正的离欲阿罗汉。
须菩提在灵鹫山石窟里坐禅,一天忽感四大不调,身心非常疲劳。在病重的时候,他结跏趺坐,端身正念著。引发身体病苦的原因,有的是过去的业报现前,有的是现生违缘的关系,用不能根除,唯有深信因果,忏悔罪业,修习禅观,从心不苦到身不苦。经过正念和禅观之后,他顿时感到身心轻松自在,疾病也霍然痊愈了。
无相布施的详细阐述
第六,依教施,心离取相,得无为福。就是依里的布施是一个长时间无 的施舍行为。有人只做了几回施舍,就以为功德无量。还以为自己作了布施。这是对布施的理解错误。教奉行。依照、依照教理、依照正常的你种的因未必便是你的果理论来施,就心离取相,得无为福,就是你的心就会离开着相。师父讲这个道理你们都听不懂,就是心离开着相,不会执......>>积累福德最重要的方法是法布施吗?为什么?用每月工资一部分助印《金刚经》等能积福德?
三、“无畏布施”,就是帮助一切众生远离灾难、痛苦、恐惧,哪怕是牺牲了自己的生命!你好好读一下《金刚经》。金刚经告诉我们
无住生心布施是修行六度之一,要想修得,就要做到“三轮体空”,就是指布施时住于空观,不执着能施、所施及施物三轮。
福德,不可估量。
也就是说,不要刻意做布施。这样福德也就成了定量的。要做这样的布施,你会很轻松。
1,随缘布施。
比如你要定期印经。这个你就发愿,愿佛法弘扬无相布施,众生得智慧,得解脱。不是发愿自己要得多少回报。这样的布施,福报不可估量。
扶危救困更直接~~
财布施,是直接布施到个人手里好,还是布施到慈善机构好,?
‘施’是将自己所拥有的财物、智慧、办法毫无保留地、无私地拿出来帮助别人。不是将自己不用了、不需要的物品去给别人,这只是让物品完成它的使用价值;也不是为了某种私有目的去帮助别人财物;更不是想以少量的付出而获得更多的回报。布施也要智慧的。不要捐了以后,发现“原来是给们买了‘玛佛说‘布施’要俱眼。什么是俱眼?就是要以慧眼看清事实的真相,使得施舍的结果最俱有利价值。也就是让被施舍方不至于得到施舍后更增加罪孽。车’”,又生烦恼就好。
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不要一概而论的去布施。
如果做到无相布施,不是更好吗‘布’是指人在对待一切事物方面的心境很宽广,一切以最的办法去施行。这就需要施舍的人要有慧眼,可以洞穿事物的本质,采取最有效、最正确的方法。这种心境是不会参杂丝毫自己的私心杂念的。?
布施是什么意思
一般的来讲,财布施才得财。求财为什么求不到?财一般都是上辈子的,因为求财的话,是有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基本上经过很长时间的,几十年了,才能得到一种回报,也就是说财种下去等拿到钱财的话,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像法布施或无畏布施等其他的布施,很快就会得到回报,而财布施,一般的你今生不学佛的话,你前世有一点财运,今生不求就只能顺着你的命。但是你如果不是布施财的话,就算有法布施、无畏布施,你没有财运的。财布施得财,法布施得智慧。当然反过可以来讲,我有了智慧当然能赚钱了,但还是一个转换过程;还有无畏布施,得力量,得能量,所以分得很清楚的,你不舍得花钱,人家永远不会在你身上花钱,你舍得投资会得到回报。问题二:佛家的布施是什么意思? 呵呵罚布是广泛,施是给予!布施的本意是把自己所拥有的分享给大家!包括了财物,知识,智慧等等!并没有二楼还债的意思!
问题三:什么叫布施 布施,(1)将金钱、实物布散分享给别人。(2)指用语,人的行为。布施是大乘佛法六度之中的项,种类有三种:法布施,财布施和无畏布施。----百度百科
无心布施要看情况的,是真无心还是无心?无心布施就是说这个人平时见了好事就做,已经习惯了,他觉得做好事根本不算好事,反正我就是这么做的,这个人已经到了一定的境界了。无心是无意识地做了件好事,那没有什么大功德的,是善事。如果他经常做好事,平时见人就做好事,做到后来他已经无心了,也就是说他不知不觉就做好事了,像雷锋一样,他做好事用不着想的,做出来就是好事,这个就是无上功德;如果偶然正好走过去帮了人家一把,自己都不知道帮人家了,那就是一种缘分了。无相布施就是我不想执着于我做的这点善事、功德,不想得回报,这也是一种境界的表现。
接下来师父稍微给你们讲一点布施的种类。
,以信重心而行布施,当得离众嫉妒,人所崇敬。什么意思?就是以人的信誉来行布施。就是我这个人很讲信誉的,我答应帮你做一件事情一定要做到。我很讲信誉地布施他、帮助他,得离众嫉妒,人所尊敬。比如当一个人布施帮助人的时候,就是说我帮你,我很讲信誉的。我有信心我讲信誉,我很重信誉的,这种人会离开众生的嫉妒,人所尊敬。这就叫以信心布施。
第二,依时施,得三业清净,四时安隐。依照时间来布施,也就是说依照正好这个时候人家需要什么,你就帮助人家什么;人家正好缺什么,你正好这个时间帮助什么,犹如现代人的“雪中送炭”。这个人可以得到三业清净,四时安稳。
第三,常行施,得身心适悦,无散乱失。就是经常行布施的人,经常做布施的人,得身心适悦。也就是说经常布施的人,他身心很开心,一天到晚都很快乐。没有散乱失,就是心很集中的,心不会经常散乱。
第四,亲手施,得手指纤长,身相端正。什么事情布施我亲手去做。大家要明白,亲手施和托人家帮忙布施是不一样的概念。比如这个人生病了,我亲手给人家送和托人给人家送是不一样的。你们知道亲手施得什么吗?得手指纤长,身相端正。比方说,我今天给人家买了包子,我往那里一扔,“你们大家吃啊”。这不叫亲手施。亲手施是什么?“你拿一个,你拿一个……”,你亲手送到那里给每一个人。这个人的手指一定很纤长,这个人的相貌会越来越端庄。
第五,为他施,复得他人行大舍施。为他施是什么?是为人家布施不是为自己的。为人家自己没有利益的,得他人行大施舍。如果你经常帮助人家去布施,你可得到人家行大施舍给你啊。比方说今天你突然之间有一个事情不大好了,我通过第三者知道后说“我来帮助他”。就是我听到了之后再去帮助他,这个人一定能得到其他人的大布施。这叫为他施。
问题四:布施,是什么意思? 布施,(1)将金钱、实物布散分享给别人。(2)指用语,人的行为。布施是大乘佛法六度之中的项,种类有三种:法布施,财布施和无畏布施
布施的意义与种类
布施,梵语dāna,意即布施。也就是以慈悲心给予他人福祉与利益之事。《维摩经》中说:“布施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一切能舍众生来生其国”;《中论》中说:“不依世俗谛不得义谛;不得义,则不得涅。”可见,布施作为修行的突破点,可以历炼自己的身心,增长自己的福慧,以此积累自己成佛的资粮。应当说,布施是学佛中简单、易行、契理、契机的修学法门之一。所以菩萨六度法门的门就是布施门。
问题五:布施是什么意思?还有曾行布施呢? 20分 布施是以恭敬心施与的意思,分三种:法布施,财布施,无畏布施。
法布施指帮人解惑,传授真理,教人为人处世的正确方法等。法布施的果报是自己得聪明智慧。
财布施指以财物接济他人,帮助他人度过难关等。财布施的果报是自己得财富具足。
(一)财施。财施有内财和外财。内财是身心性命;外财就是自己的财产,即是属于身外的财物,都能布施。
(二)法施。就是以各种形式弘扬佛法。要是以法供养人,这功德是的。
(三)无畏施。就是众生有急难,舍身救护,不辞劳顿。
问题七:中讲的布施指的到底是什意思? 如果你骸道价格过高,你也怀着布施的心态去购物,当然也是布施。比如到他要了价,你明知道可以还价而没有还价。你就有布施的成分在里面了。一般去早市买水果蔬菜,就要有不刻意。遇见了受苦的人,就在自己的能力内帮助。遇到印经,随缘根据自己的能力出资。或者随喜他人布施功德。布施的心理去好了,不去还价,也不要挑挑拣拣的,就是有布施之心之下的布施之行了。
问题八:布施是什么意思 - 百度 什么是布施?
布施是佛法修炼的六度之一度。现在人将‘布施’的意思广泛化、偏移化了。
下面举例说明:
现在人出家或在家学佛,不是从心里想尽快离开这个苦难的火宅;也不是为了自己修成佛以后再来度众生。而是为了积功德这好象一个法师比喻的一个故事一样,一个人叫另一个人去劈柴,叫他不要想着树上的猴子,那个人一边劈柴一边在想,不要想着树上的猴子,不要想着树上的猴子,这就是着相.,求下世富贵;也有为今世可以找到一处吃闲饭的地方而出家。这种以身体作的舍弃不算真布施。
真布施的人,首先就是离开世间的一切尘缘,尽快使自己明心见性。然后再继续除去心内的一切杂念。这需要几世的努力。需要几世当中反复明心见性,才能巩固自己的真心做主的状态。修道人在没有明心见性之前,是使自己心先静下来,主要任务是悟道。是从持戒、施舍、禅定中悟道。这样的修行本身就是真布施。
第二 现在地球上灾害很多,一个地方有灾,四方群众去帮忙。这虽然算是人们的善心互相帮助,但不是布施。首先这种给予是有福德的回报的,所以不算布施;其次,给受灾人食物财物支援,只是缓解了他人的一时之需。从长远的眼光来看,得到别人的捐助就是给自己增加了无形的债务。所以捐助人只算一时帮助别人,并不能称为布施。
第三 学佛人自己还没有透彻理解佛法,就算懂得一点,讲给别人听,也是一种福报,一种比舍财更大的福报。但是不能算真正布施佛法;如果自己理解错了,要力求改正。如果执意坚持自己的错误,那不但没有福报,还会造很大的孽。真正的法布施只有下世间来的传法菩萨。别的人都不可说自己在作法布施。
问题九:布施行善是什么意思 布施是行善的一种方式!,布施分三种:财布施【内财,外财】,法布施,无畏布施!
转:净空老法师对如何赚钱的开示
哪就看你是为什么了,你要是为了帮助别人,还是给到别人手里吧,你要是为了“跟供养以佛陀为首的僧团相比,充满信心地归依佛、法、僧的果报更大。基德成佛,给也是白给,因为佛一向都是无心却做善事,而你是有心的净空老法师对如何赚钱的开示
你说教他怎么赚钱,不一定,每一个在大学念经济贸易的都当老板吗?你看读这个科学生多少,真正在上赚了钱有几个人?十分之一都找不到,百分之一都找不到。那是什么,谁能讲得清楚?佛,儒释道能讲得清楚,那是命,命里有的,不上大学也能赚大钱,也能做一个首富。这个要懂得,富贵是命。你要真想得富贵,佛有办法,「佛氏门中,有求必应」,求做官,升官;求发财,发大财。佛是什么?佛是教你布施,你修财布施得财富;你修财布施、修法布施,做大官;修无畏布施得长寿,财富、聪明智慧、长寿,统统得的到。
你要问我?我得到了,三个都得到了。命里没有财富,章嘉教我修财布施,我说没有钱怎么布施?他问我,一毛钱有没有,一块钱有没有?我说可以,一毛、一块我有。他说常无畏布施指拯救生命,帮助他人脱离病苦,远离等。无畏布施的果报是自己得健康长寿。曾行布施是曾经做过布施的意思。佛法讲,曾经做过以上三种布施,今生得以上三种福报。常要存布施的心,这个重要,遇到有机会,有多少布施多少,功德是的,愈施愈多。我命里头财富是空空如也,现在我每年印送经书,平均每一年,这几十年来,大概都超过美金一千万,钱从哪里来的我不知道。我有钱就干这一桩事情,这是什么?我学印光法师,印光老法师一生,所收的一切供养全部都印书,要续文化的慧命,这就是为往圣继绝学。这些书现在没人看了,没人印了,我们知道重要,这个东西是宝,没有人印我们来印,我们来赠送,赠送给有这个缘分读这个书的人。我们要办学校培养这些学生,帮助他读古书,帮助他续佛慧命,帮助他为往圣继绝学,下头就是为万世开太平。你说这个事业好不好?好,要真干。自己每天吃饱穿暖,有个小房子遮蔽风雨,足够了,很幸福,还要什么?什么都不要了。做个好样子给大众看,希望大家都明白,希望大家都觉悟。
恭摘自《二零一四净土大经科注》(第337集)
无相布施什么意思
随缘布施无相布施,就是布施时没有能布施的我,受布施的人,所布施的物,当然布施后更不存求报的念头,这种三轮体空无相而施的功德,才是功德。为了求名,为了求利,为了怕堕入恶道,甚至为了求得自身的健康福祉而布施,就叫有相布施,是属有限的功德。不求任何利益,不计任何代价,以及有无报偿不计较,完全为别人需要而行的布施就叫无相布施。无相布施的功德是无限的。
你种的因,也许是别人的果无相布问题一:布施是什么意思,我们应该怎样去布施? 帮LOVELUM再补充一条!供施关照现实:
现实中的,真真,真真,处处充满了陷阱和危机,充满了利害关系,能否看清现象的本质成了一个人生的重要课程,吃亏的总是好人(好与坏怎么去划分,每个人也许都有一个自己的定义),得利的总是另一部分人,认为你该去做的虽不求的回报,但千万别被人所利用了。我一直相信,即便是小善,那也有它的价值;恶也是一样的,即使是小恶,也一定会为之付出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