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沃尔玛的电商路到底要怎么走
传统零售行业蜂拥触网的事例已是屡见不鲜,在美国,传统零售巨头沃尔玛早于1996年正式上线,目前在美国电子商务排名第三。
沃尔玛为什么不做电商产品 沃尔玛为什么开放电商平台
沃尔玛为什么不做电商产品 沃尔玛为什么开放电商平台
然而,倘若将沃尔玛作为全球的零售业巨鳄这一背景进行考虑,它的电商之路发展至今并未取得惊人的成绩,远落后于市值仅为自己一半的电商巨头亚马逊。根据ComScore的数据,在2010年销量为60亿美元,占比不超过沃尔玛总销售的2%,而亚马逊则高达342亿美元。
直到2011年,沃尔玛首次将全球电子商务提升到战略目标中,并启动了@WalmartLabs项目,同时开始并购一些社交网站和移动技术领域的杰出者,通过对社交网络深度的数据挖掘,来使与实体零售店和移动应用整合起来,构成协同效应。
本文主要研究分析沃尔玛进军电商的战略,从研究结果看,沃尔玛意图通过拓展市场和投资新兴领域来赢得零售业的下一波机会点,这个路数跟国内多家互联网公司的思维如出一辙。
磕磕碰碰电商路
沃尔玛创始于1950年,山姆·沃尔顿在小镇开设了家特价商店。1962年,家以WalMart命名的折扣店正式营业,此后沃尔玛进入了大举扩张阶段,并发展迅速。1972年,沃尔玛在纽交所挂牌上市。
截至2012年,沃尔玛市值超过2005亿美元,市盈率为13倍。同年,其净销售额高达4439亿美元,约为亚马逊9倍之多,创造净利润158亿美元。
从业态来看,沃尔玛经历了由杂货店到折扣零售店再到购物广场,仓储俱乐部、社区店、便利店、电子商务等多种业态共同发展的阶段。
在沃尔玛的财报里,我们发现其将零售业务分为沃尔玛美国门店、业务和山姆俱乐部,其中,沃尔玛美国门店包括沃尔玛折扣店、购物广场、社区店和。在线下,沃尔玛无疑是全球零售的,但其在线零售业务却走得有点磕磕绊绊。
麦肯锡公司的一项报告表明,美国在1995年至1999年之间的生产力增长中,有八分之一可以归功于沃尔玛。可是,当涉及电子商务,情况却完全不同。
不止,多个外资零售品牌在华纷纷倒下!背后或有2大真因?
据亿欧网,7月1日,沃尔玛公开向媒体展示了位于东莞的华南生鲜配送中心,该中心包括生鲜产品检验室、叉车充电房、冷藏库区、运输监测办公室等等,智能化和整体规模完全居于行业领先水平, 这无异于向外界表明 沃尔码 进军生鲜领域的决心和实力。
据了解,沃尔玛斥资7亿元搭建了华南配送中心,是其进入以来的单笔投资。从投资金额来看,可以窥见沃尔玛对生鲜项目的重视程度。
不过,沃尔玛很明白,无论是生鲜产品,还是其他日常生活品,要想提高在零售中的竞争力,光靠新增配送中心还不行,重要的还是强化对整个供应链环节的管理能力。
因此在向媒体开放的同时,沃尔玛供应链高级副总裁麦睿恩(Ryan McDaniel)介绍到, 沃尔码 未来准备投资80亿元用于升级物流供应链,其中包括新建或升级10余家物流配送中心。
事实上,这并非近些年沃尔玛次在市场做出重大的经营策略调整。 早些年,沃尔玛收购一号店,布局线上业务,以寻求阻止业绩下滑;再到入股京东,与京东达成深度战略合作,加速实现线上线下业务一体;到如今,沃尔玛发力生鲜业务和重构供应链,力求筑造新的竞争优势。
从沃尔玛频频的调整动作,我们可以感受到沃尔玛在的日子过得并不安逸,甚至变得有些"被动",比如擅长大卖场的沃尔玛终于开始花"血本"来开拓线上零售渠道。
值得注意的是,以沃尔玛为代表的大型外资零售企业在市场生存不易,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
半个月前,仅次于沃尔玛的世界第二大零售连锁,才刚刚将市场的业务卖给了苏宁。更早之前,乐购、乐天玛特、高岛屋等许多知名外资零售商也选择了将业务卖给国内其他竞争对手。 换句话说,外资品牌主导国内零售市场的时代已经过去。
那么,曾经备受很多消费者瞩目的外资零售品牌,为什么突然间集体"哑火"了呢?
也许有人会说,水土不服是外资零售品牌溃败的主要原因。不过,这个理由未免过于简单,外资零售品牌进入的时间并不短,长达二十余年,它们曾在经历过高速发展的阶段,如今大规模败走,里面的原因值得深究。
由于外资品牌数量众多,笔者会选择开头提到较多的沃尔玛作为分析案例。
说起沃尔玛,相信大多数人都不陌生,其的经营特点就是大卖场模式和天天低价,不仅商品种类非常丰富,而且价格实惠,价格便宜程度甚至碾压了绝大多数竞争者。 这些场景无不是在向消费者灌输沃尔玛"为消费者省钱,让他们过上更好的日子"的经营理念。
在现在看来,沃尔玛的经营模式看似平常,可对于那时规模零售业刚刚起步的来说,沃尔玛的经营模式对消费者产生了极大吸引力。
自1995年开始,零售业逐渐对外开放, 就是在这一时期,我们熟悉的、沃尔玛、麦德龙等外资零售品牌也先后进入市场。
1996年8月,沃尔玛在深圳新开两家门店,没过多久,便创下了惊人的销售记录:开业一个多月,两家店日平均营业额都超过100万元,为200多万元。
随后,沃尔玛开始发现了一个规律,只要将门店开在大城市繁华地带,就会出现两种热闹的场景:门店还没营业,门口就已经排满了等待购物的顾客;处在营业过程中,收银台前总是排满等待结账的顾客。
在赚钱效应的影响下,沃尔玛开始大肆跑马圈地。在2004年以前,沃尔玛只开设了27家门店,到2010年,沃尔玛已经开设了219家门店, 随后还在门店数量和销售额上超过了一直处于大卖场的,一时无出其右。 对应的,沃尔玛在连锁超市排名跃然直上,直至位居市场第三位。
然而,消费环境的突然变化,让只擅长传统零售的沃尔玛措手不及。随着电商行业的快速发展,消费者在购物消费上不再局限于实体零售,电商的便利性也让消费者这一群体急剧扩大, 而传统零售的市场份额则不断遭到"蚕食",尤其是以4G为主的移动互联网到来,更是加速了这一趋势。
也是从2012年开始,大卖场和百货商场关门的消息开始不断传出,无论是外资还是本土连锁品牌都受到了影响。据统计,截至到2017年的6年时间,沃尔玛关闭了68家门店。而这与国内电商巨头阿里、京东等平台的崛起时间线高度耦合。
消费市场变化的不只有销售渠道,还有消费者。
以往,消费者们会乐于去传统大卖场通过购物打发休闲时光,而如今随着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者在精神需求方面不断提高,更愿意去集休闲、购物、 娱乐 为一体的综合购物中心, 而外资零售品牌仍然以解决基本生活需求为出发点,没有太多的调整和创新,自然不受到消费者的待见。
以80后、90后、00后为主体的消费群体兴起,更是对沃尔玛这类传统大卖场带来冲击和新的挑战。
受多元文化和 科技 变化的影响,这批新群体的消费风格与年长一辈相比,存在明显的异,更强调个人体验和主观感受,而且不断变化, 这意味着主打传统大卖场模式的沃尔玛可能很难做到与年轻一代的消费者完全"靠齐"。
在沃尔玛不断"受挫"的过程中,本土零售连锁品牌却在实现快速的崛起。 早些年,它们是外资品牌的跟随者和模仿者,但随着实力不断增强,它们也在寻找突破外资品牌的机会,并创造出新的竞争优势。其中,值得称道的品牌就是永辉超市。
2007年的时候,永辉超市只是一家在福建的地方连锁超市品牌,当时的销售收入仅为连锁超市老大华润万家的十分之一。不过,主打生鲜农产品销售的经营模式却让永辉成为现代超市、生鲜超市的行业领军者。
生鲜耗损高历来都是卖场、超市经营者的心头痛,而与众不同的是,生鲜经营就是永辉的特色和竞争优势。
据了解,生鲜经营区域在永辉超市的门店中占到的面积高达40%,这也决定了永辉超市能够程度供应足够全的农副产品。 另外,永辉超市的生鲜耗损率仅略超2%,达到业内,而现实中有些超市可以达到20%。
凭借着销售生鲜产品,永辉实现了50%以上的销售额占比奇迹,并且规模越做越大。截至到2018年,永辉超市在连锁超市排名第4,仅次于华润万家、大润发和沃尔玛,销售额相当于华润万家的75%。
那么,永辉超市又是如何做到呢?秘诀就在于永辉超市将整个生鲜供应链掌握在手中,包括生鲜的采购、运输、仓储、配送等环节,这也使得其售卖的生鲜无论是价格、还是新鲜程度,都比其他超市品牌具有强大的竞争优势,甚至比集贸市场卖得便宜还照样赚钱。
相比之下,国内大多数超市都没有建立生鲜全渠道的供应链,主要依靠批发商供货,包括此前的沃尔玛也不例外。
实际上,永辉超市只是本土零售品牌崛起的缩影,崛起的大型超市品牌还包括步步高、欧亚超市等等。 尽管它们也会如外资品牌一样遭遇巨变的市场环境,但是由于快速调整和反应,它们确保了自己在市场竞争中不至于处在衰落的阶段。
不过,任何品牌都不可能永远处于不败之地,比如频繁被收购的外资零售品牌。 要想真正保持竞争优势,一定要及时适应消费环境的变化而做出准确的调整,特别是在当前倡导多元、品质、体验和享受的消费理念之下。
与、乐天玛特等退出市场的命运不同,如今的沃尔玛之所以还在市场尚存,是因为一方面其丰富的商品种类和实惠的价格还能够赢得消费者的信赖,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 另一方面,近些年沃尔玛重视在电商、新零售等方面的创新,从而适应消费环境的变化,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在生鲜、新零售的成为零售消费主题的背景下,正持续加码投资的沃尔玛,终会在上演外资品牌再次崛起的神话吗?我们不妨拭目以待。
淘宝和沃尔玛的有关电子商务的案例分析
淘宝赶超沃尔玛了吗?不管如何回答这个问题,那么你都被“聪明”的淘宝绕进去了。
需要看到的是,淘宝和沃尔玛到底在多大程度上具有可比性?仅仅看销售额能说明多少问题。
需要警惕的是,以淘宝为代表的势力能够的,又何止是百联、沃尔玛这类零售企业?那将是整个传统产业。
需要警醒的是,为了让淘宝和更好地发展,在监管、物流、诚信体系、第三方支付等诸多问题上,还需要付出很多努力。
当人们开始习惯在网上购买食品、化妆品、服装、书籍和所有能买到的东西时,事实上,以淘宝为代表的势力能替代的,是所有传统行业的部分市场份额
淘宝和势力要替代的显然不是沃尔玛,或者说不仅是沃尔玛
从去年开始已经将愿景调整为打造“网上沃尔玛”的淘宝网,更愿意用淘宝与沃尔玛进行比较。淘宝近表示:淘宝用5年走完了沃尔玛29年的发展之路。
易观总裁于扬不太同意这种比较。于扬认为,由于双方所处的时期不一样,而且商业模式不同。如果一定要比较的话,于扬认为淘宝应该与的动物园、新发地等批发市场放在一起,才更有可比性。
于扬也承认,尽管现在还是一个C2C网站,但淘宝未来的赢利模式已经在向B2C进化,这也是淘宝更愿意与沃尔玛相比的原因。
淘宝与沃尔玛对比不合适
根据淘宝公布的数据,2007年全年淘宝网交易总额(GMV)突破433.1亿,与去年同期交易额增长156.3%。这一数字高于华润万家(379亿元)、大商(361亿元)、(248亿元)、物美(231亿元),仅次于百联(771亿元),成为第二大综合卖场。
淘宝认为,从2003年成立到2007年底销售额突破400亿元,淘宝网仅仅用了5年左右的时间;而全球连锁零售企业沃尔玛,花费了29年时间才实现400亿美元销售额。
除了销售额的比较,淘宝认为自己5年走完沃尔玛29年发展道路的另一个重要依据是,当时美国人均可支配收入已经达到27000美元,而的调查显示:2007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仅为14140元。
淘宝还喜欢这样一组数据的比较——淘宝已连续5年实现以上增速,2007年更是达到156.3%。而2004~2007年间我国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增幅在15%左右、我国大型连锁零售企业年增幅在40%左右,与淘宝网增速相比,只相当于尾数。
于扬一直认为传统产业互联网化其实是一个趋势,但他不太同意淘宝与沃尔玛相比。“二者商业模式不同。沃尔玛作为全球的连锁企业,几乎都是自营商品,完全是自己采购、铺货、甚至工厂都是自己的,而淘宝其实是集贸市场。”于扬强调,淘宝和沃尔玛二者的流通渠道不同,终的业态不同,消费者购物的需求也不同。
于扬认为,淘宝应该和全的集贸市场、小商品市场来比更有意义,“我们以新发地的水果批发商与沃尔玛超市里卖的水果相比,实际上新发地的量肯定更大。”于扬形象地比喻,其实,在水果上市期间新发地这样的集贸市场每天能够销售掉数十车甚至上百车的货物,而沃尔玛一家店甚至不能用吨来计算。
淘宝网相关人士在接受《财经日报》采访时也承认,从整个市场角度来看,淘宝的销售额是所有卖家集体贡献的,而沃尔玛是自己一家做的。
沃尔玛代表了工业时代零售业态的成就,而高速增长的淘宝网,代表的是新兴的互联网零售,该人士强调。
“沃尔玛是我们的榜样。” 淘宝相关人士强调,“沃尔玛和淘宝都致力于做一个时代零售业态的代名词,沃尔玛已经成功了,它是工业时代零售业态的成功代表,淘宝正在向沃尔玛学习,致力于成为互联网时代的零售业态成功代表。”
替代性:淘宝终取代谁?
于扬认为,研究淘宝的发展,应该与专卖店、集贸市场相比;研究其可替代性,看淘宝的发展速度是否高于这些传统业态的发展。
以化妆品行业为例。化妆品零售巨头雅芳,目前在拥有超过7000家专卖店,2005年销售额达到17亿元;2007年,淘宝网化妆品销售额达26亿元。在这场“一个网站”VS“7000个专卖店”的对决中,“一个网站”胜出。
又比如母婴用品行业。2006年年初,淘宝才开始设立类目销售,到2006年底时全年成交额已达2.6亿元;2007年达到12亿元。
电话、家电等也一样。2007年全年,淘宝共销售了17.6亿元的电话,与2006年相比增长427.7%。
在服装行业,2007年淘宝网服装销售额为57.8亿元,比所有大商场的服装零售总额都高。商业信息咨询中心发布的《22家亿元商场1月至10月服装销售统计数据》显示:燕莎友谊商城、赛特购物中心和翠微大厦等22家销售额过亿元的商场,2007年1~10月份服装总销售额为33.5亿,全年也不会超过40亿元。另外,22家亿元商场2007年服装销售额同比增长6%。而淘宝网服装销售同比增长为970%。
当人们开始习惯在网上购买食品、化妆品、服装、书籍和所有能买到的东西时,事实上,以淘宝为代表的势力能替代的,是所有传统行业的部分市场份额。
淘宝和势力要替代的显然不是沃尔玛,或者说不仅是沃尔玛。
沃尔玛仍想在电商业务上挑战亚马逊,其超越亚马逊的可能性有多大?
其实消费者对于亚马逊究竟有多强并没有一个准确的认识,可能还以为它就是卖书比较厉害。亚马逊在美国有多火呢?零售上面亚马逊就是线上购物的选择,而在,它也是幸存下来的国外电商平台。所以将之与京东或是苏宁易购这类等同视之,是不公平的。因为只是亚马逊的市场之一,而且在海外的市场远远大于市场,而京东苏宁之类的,几乎就是窝里闹,在海外只有淘宝发展的比较好。
再者就是亚马逊自家的产品,包括我们熟知的kindle,以及是过去还做过手机,亚马逊旗下的电子产品线也是它中的一股强势力量。亚马逊自1997年上市以来,股价时候涨到近600美元。
而是事实上,作为零售商亚马逊已然超越类沃尔玛成为全美零售商。亚马逊同时也是美国的个人护理和美容产品销售商。当然,因为美国直邮不多6%的零售收入来自于电商,所以亚马逊的线上帝国虽然已经很强大了,但远没有达到它应达到的预期。这就是为什么它会瞄准,因为在电商的发展几乎是冠绝全球的。
而沃尔玛呢,全球连锁超市,而且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这一地位就已然确立了。在美国,在杂货上投入的每四美元,就有一美元给了沃尔玛。营收连续四年冠绝全球,也就是说沃尔玛的线下商业帝国同样强大到令人咋舌。
但是沃尔玛在互联网上的发展并不容乐观,在15年沃尔玛的盈利缩水了近七个百分点,而缘由就在于模仿亚马逊的电商转型上,沃尔玛亏了一大把。沃尔玛在电商上走过不少歪路,比如线上下单线下自提模式,比如会员制配送模式。得益于广布的线下门店,全球几千个超市,让沃尔玛有着一般电商难以想象的优势,高效的配送。你网上买,近的超市就可以给你送。
然而这条路又让沃尔玛亏了一大笔。
所以究竟沃尔玛能不能成功进行转型升级,挑战线上订单大王亚马逊呢?我觉得希望很大,毕竟强大的线下超市帝国让沃尔玛的优势得天独厚,而症结就在于这优势如何进行利用。
我们处于一个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在这个时代中我们享受着信息技术所带来的便利。从前,我们的生活用品得去相应的商店才能购买到,而现在的我们只需轻轻一点就会有相应的网店为我们。
而亚马逊近出现对手了,沃尔玛想在电商业务上挑战亚马逊,本人觉得其超越亚马逊的可能性有百分之五十,原因如下:
一:亚马逊从事电商行业,但不排除沃尔玛后来居上的可能性
但是沃尔玛也绝非等闲之辈,它一直以低廉的价格,高质量的商品,完善的产品服务而被受低中产阶级欢迎。对于一个企业来说,顾客就是一笔的财富。所以沃尔玛在转变成为电商之后不缺的就是支撑其的消费者。从这一点来说沃尔玛说不定可以超越亚马逊。
二:诚信的比拼
沃尔玛与亚马逊之间的,输赢只在一念之间,谁更受消费者的青睐,谁就会胜券在握。
沃尔玛对战亚马逊我不是很看好,不要说是在电商领域还不成熟的沃尔玛,就算是京东、当当等大型成熟电商跟亚马逊来拼,我都觉得未必能稳赢。其实无论再大的电商都不会做到面面俱到,只能以其中一个的优势吸引顾客,当当是书籍,京东是大型家电,而亚马逊在书籍上也是做得非常到位,还推出了kindle的读书平板。虽然亚马逊在做推销上没有迎合国内的节日,但是亚马逊是我认为备诚意的电商平台。就拿购书来说,亚马逊虽然平时起送点很高,但是做活动猫腻不会像其他的电商平台那么大,而且书籍拆封也可以退换,在退换服务上,其他都没能做到像亚马逊那么干脆。可以说目前为止,在亚马逊的购物体验从来没有不好过,这是京东和当当没法做到的。
就京东和当当都不一定能够抵挡住亚马逊,那沃尔玛又何德何能。沃尔玛就是百货公司,以实体店著称,现在要转战线上,没有一定的策略是做不到过内的平台的,就像是国美和苏宁的线下一开始很发达,但是后来一转战线上,根本不是其他电商的对手,沃尔玛估计也会走上苏宁这条老路。现在已经不是电商的时代了,那些真正崛起的电商已经开始转战线下,想要一举拿下线下的销售。这对于那些传统的线下百货公司将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亚马逊跟沃尔玛有区别?
亚马逊是现在跨境电商平台的龙头老大,现在沃尔玛也开始往跨境电商发展了,收购了美国多家跨境电商平台。一个是电商业的老大,一个是实体业的老大
亚马逊是,沃尔玛是超市
解析:沃尔玛电商为什么比不过亚马逊
网络零售的基础是物流和配送系统。亚马逊的仓储中心数量多于沃尔玛。可以肯定的是,沃尔玛在不断增加仓储中心的数量。不过两者之间的距可能要好多年才能让沃尔玛赶上亚马逊。
但是在沃尔玛不断投资增加仓储中心以减少距时,在线业务的金融不利因素将继续损害沃尔玛的每股盈利。不幸的是,在沃尔玛赶上亚马逊前,投资仍要持续很长一段时间。网络零售收入将滞后于投入,并伴随每股盈利降低和股票价格停滞不前。
沃尔玛投资者在在线业务出现明显的盈利迹象前应该会尽量避免购买股票。只要亚马逊的规模大于沃尔玛,增长速度比沃尔玛快,就不能说明沃尔玛多年来对在线业务的投资取得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