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种植区共同特点 小麦种植区共同特点有哪些


青藏高原小麦和青稞分布区有何共同特点

青藏高原小麦和青稞分布区共同特点是:气候高寒。青藏高原地区的青稞、小麦作物主要分布在湟水谷地和雅鲁藏布江谷地青藏高原气候高寒,只有河谷地带由于地势较低,气温较高,无霜期长,降水条件较好,土壤比较肥沃,又有河水作为灌溉水源,因而适宜耕作,成为农业发达地带,被称为河谷农业,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地区,以青海的湟水谷地、的雅鲁藏布江谷地典型。

小麦种植区共同特点 小麦种植区共同特点有哪些小麦种植区共同特点 小麦种植区共同特点有哪些


小麦种植区共同特点 小麦种植区共同特点有哪些


小麦种植区共同特点 小麦种植区共同特点有哪些


小麦的生长习性特点和生长环境条件

小麦的生存适应能力强,它耐旱耐寒,适合在土层深、结构良好的耕层深的土壤中种植,能够促进它的根系生长。小麦在种植后就可发芽,一般都会在10月播种,而到了第二年的5、6月份就能收获,尤其是在我国北方能够很好的生长,所在在北方地区被大面积种植。

小麦生长习性

小麦的适应能力强,它耐旱耐寒,为一年生的禾本科植物,目前种植的种子无休眠期,种植后就可发芽,不同生长阶段对环境的要求不同,一般在10月播种较多,次年5、6月就能收获。

小麦的外形特点

外形:小麦秸是直立的,它是丛生植物,高60-100厘米,叶鞘松包茎,下部者长于上部者短于节间,叶舌膜质,叶长披针形。

花:小麦的穗状花序直立,穗长有3-9朵小花,小麦的顶端具芒或无芒。

小麦的生长环境条件

小麦适合在土层深、结构良好的耕层深的土壤中种植,有利于它蓄水保肥,促进根系发育。小麦可以加工成多种食品,而我国主要在北方大面积的种植这种农作物,其他地区种植面积少。

小麦生长过程

小麦的生长期分为苗期、分歧期、生长期、抽穗期、灌浆期、成熟期,冬小麦一般在10月播种,经过冬季低温春化阶段,第二年春季5-6月收获。

长江中下游冬麦区小麦种植有什么特征?

本区包括湖北、湖南、江西、浙江、上海等省、直辖市全部,江苏、安徽两省淮河以南,以及河南省南部的信阳地区。全区地域辽阔,东、北部地势为沿江、沿海、沿湖平原,小麦面积占本区小麦总面积的3/4;西、南部为丘陵,种植小麦较少,只占本区小麦面积的1/4。全区小麦种植面积不断减少,20世纪50年代初期为486.7万hm2,至90年代末只剩407.3万hm2。本区小麦总产量在400万t以上。近50年来,本区大体上经历了5次大的品种更换。

20世纪50年代初期,各地评选出一批综合性状较好的地方品种加以推广。如安徽省的滁县白和尚头、南陵禾蒲麦、休宁蝉不吱;江苏省的江东门(早熟)、望水白(抗赤霉病)、方六柱、铜柱头、菜籽黄;浙江省的金华白蒲、临蒲早(早熟);湖北省的崇阳红麦(耐湿)、武昌三月黄、襄阳和尚头;湖南省的平江大肚黄;江西省的条身子等,50年代中期这些品种在生产上占主导地位。1956年本地区秆锈病大发生,推广了较地方品种抗锈、丰产的2419和矮立多等品种。2419是由意大利品种Mentana改良而育成,由于丰产、抗条锈病和吸浆虫,推广很快,成为全国面积仅次于碧蚂1号的第二大品种,1958年全国种植面积466.7万hm2。矮立多(Ardito)原产意大利,1932年与Mentana等一起引入我国,50年代是我国南方冬麦区主要推广品种之一,面积约31.3万hm2。金大2905从南京地方品种中选单穗育成,主要在四川绵阳、南充,陕西汉中、安康,湖北,安徽等地种植。50年代后期年种植面积在13.3万hm2以上。上述3个品种和其他少数改良品种与优良地方品种并存是本区次品种更换的特点。

60年代初期原有推广品种不抗赤霉病,地方品种的丰产性、抗锈性不能满足生产发展的需要,开始推广新引进的更高产的品种阿夫、吉利、阿勃和本地选育的内乡5号、万年2号、华东6号、荆州1号等。阿夫不仅在本区推广很快,在黄淮冬麦区和西北春麦区的小麦生产上也起过很大作用。全国年种植面积133.3万hm2,本区约33.3万hm2左右。吉利(Tre)是1955年引入我国的,在本区面积约26.6万hm2。阿勃(Abodantha)50年代后期引入我国,60年代中期引入本区。春麦区面积较大,在长江中下游只适于北部和丘陵区,在本区,阿勃的面积曾达10.7万hm2。万年2号是2419的选系。主要在江西种植,面积9万hm2左右。华东6号早熟、抗锈病,主要在苏、皖稻麦两熟地区发展,曾达16.6万hm2。此外,较大面积的品种还有望麦15、望麦17、矮洛阳、荆州1号、襄麦4号等。这些品种的推广全部取代了地方品种和一部分2419,实现了第二次品种更换。

70年代本区小麦生产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三熟制面积也有所扩大。这一时期本区育成了一批丰产性更好,对赤霉病、秆锈病、叶锈病、病抗性更强的新品种陆续推广。如湖北省的鄂麦6号年种植面积曾达33.3万hm2。江苏省的扬麦1号高产、稳产,曾达43.3万hm2以上;扬麦3号早熟,年种植面积曾达53.2万hm2。浙江省的浙麦1号早熟、稳产,1979年曾达15.5万hm2。此外,70年代,在信阳地区还扩大了博爱7023、郑引1号等。逐渐形成了江苏省以扬麦3号为主,扬麦2号、宁麦3号为辅;安徽省万年2号、丰产3号、扬麦2号、扬麦3号、武麦1号等多品种发展;浙江省以浙麦1号为主,扬麦1号、扬麦3号为辅;湖北省以鄂麦6号为主,襄麦4号、荆州1号、荆州47等为辅的种植布局,实现了本区第三次品种更换。

80年代本区小麦产量又上了一个新台阶,1988年达到了3180kg/hm2,其中江苏省和上海市超过了3750kg/hm2。80年代中期,长江中游地区鄂麦9号、鄂恩1号发展较快;长江下游扬麦4号发展较快。到了80年代后半期,扬麦5号迅速扩大,成了本区的主体品种,至1992年面积达到140.8万hm2。这时已形成江苏省以扬麦5号为主体,辅以宁麦3号、马场2号、宿育号、淮麦4号、安农1号、安农2号;浙江省以浙麦2号、浙麦1号为主,辅以扬麦3号、扬麦4号、扬麦5号、浙麦3号、钱江2号等;上海市以扬麦4号、扬麦5号为主,辅以宁麦3号等的品种布局,完成了本区第四次品种更换。

90年代本区小麦产量稳定增长,1996年达3694kg/hm2。90年代前期,湖北省仍以鄂恩1号、鄂麦11为主体;湖南省以湘麦12为主体;江苏省以扬麦5号为主体。到了1995年,产量、抗性和品质都较好的扬麦158迅速扩大成为本区的主体品种,1997年种植面积169.3万hm2,成为当时全国面积的小麦品种。这一时期同时推广的品种,在信阳地区有豫麦18;湖北省有华麦8号、鄂麦12、绵阳26、鄂麦14等;湖北省有湘麦13;江西省有扬麦5号、扬麦4号、浙麦1号;江苏省有扬麦9号、宁麦8号、宁麦9号、苏麦5号、扬麦10号等。以扬麦158,以及鄂恩1号、鄂麦11、华麦8号为主体的新品种推广,实现了本区第五次品种更换。

小麦、水稻、玉米等粮食作物的共同特点是( )①直根系 ②须根系 ③网状脉 ④平行脉 ⑤花基数是...

A试题分析:根据种子内子叶的片数,我们把被子植物分为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单子叶植物的种子有一片子叶,叶脉多为平行脉,须根系,单子叶植物的花基数通常为3,双子叶植物的种子有两片子叶,叶脉多为网状脉,直根系,双子叶植物的花基数通常为5或4,小麦、水稻、玉米等粮食作物的种子都只有一片子叶,叶脉多为平行脉,须根系,单子叶植物的花基数通常为3,因此都属于单子叶植物。

点评:此题为基础题,熟练掌握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的主要特征,仔细分析题干中的植物的特点,即可正确解答。

盆栽番茄种植总结与反思(盆栽番茄种植总结与反思范文)
上一篇
去旅游城市做什么赚钱_旅游城市怎么赚钱
下一篇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836084111@qq.com ,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