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越剧演出怎么赚钱 越剧团演出一场费用


好声音越剧特别季27日收视率怎么样

它源于江苏昆山,明中叶后开始盛行,当时的传奇戏多用昆曲演唱。除了保持早期昆曲特色的南昆外,还在全国形成许多支脉,如北方的昆弋、湘昆、川昆等。

很好,收视率百分之0.221。好声音越剧特别季27日收视实时直播累计观看人数已突破1043万。浙江卫视《2022好声音出科后即流动演出于浙江城乡,特别是杭嘉湖甬一带。之越剧特别季》打造传统越剧的音乐舞台,展现越剧魅力,助力越剧文化传承推广,首期收视率百分之0.221,位列本周地方卫视晚间时段首播文艺节目收视率第10。

直播越剧演出怎么赚钱 越剧团演出一场费用直播越剧演出怎么赚钱 越剧团演出一场费用


直播越剧演出怎么赚钱 越剧团演出一场费用


直播越剧演出怎么赚钱 越剧团演出一场费用


大家都是怎么爱上越剧的,我先说说

此后,上海的主要越剧团都走上改革之路。“新越剧”重要标志之一,是编演新剧目,使用完整的剧本,废除幕表制。

整理旧物,翻出几盒磁带,十几年了,它们如冷宫弃妃一般被我冷落在壁橱里,却没有一丝颓废,一如当年深受宠爱时精精神神样子。

不知不觉中,原来我已经爱上越剧这么多年了啊!

最初,是怎么开始的呢?

我记得是一个午后,大约是90年前后,我还在读初中,家里的电视还是具有时代特色的黑白电视,小小的屏幕,有两个频道,不知道是哪个频道,在放越剧《红楼梦.宝玉哭灵》,听着听着,我不由泪如雨下,怎么会有这样的动人的深情?!怎么会有这么好听的旋律?!怎么能用这么优雅的词句倾诉哀伤呢?!从此被越剧圈了粉。

此后的好多年,我从少年到青年,一直都在电视上注意收看越剧,然而,北方的电视台,难得会有越剧节目。当我参加工作住进单身宿舍后,连电视都没得看了,记得一次逛商场,家电区的电视上在放越剧,于是,我就站在商场里一群老年人中间,看完了一场戏。后来就学了乖,逛商场先从家电区开始,后来发现家家户户开始使用有线电视了,浙江台就经常放越剧,有舞台剧、实景剧,特别精彩,于是我经常去商场逛家电。卖家电的大姐原来就是浙江人,一来二去我们俩居然还成了戏友,每次我去看电视都享受VIP专属座位———一个小马扎。

98年的时候,我买了一台复读机学英语,在新华书店买英语磁带的时候,发现了两盒磁带《越剧名家名段》,如获至宝买回家。磁带的纸签内面,用小字写了每个唱段的歌词,我经常拿着词,听着曲,体会吴侬软语独特的发音规律,一边听,一边跟着唱。

02年我来到济南读研究生,一开学,班里先要组织个小型联欢会,便于本班的同学尽快熟悉起来,要求大家都表演节目,我提前知道班里没有包邮地区的人,也就放心大胆得可以来一段越剧《十八相送》了,反正吐字发音不准,大家也听不出来。果然,看同学们的表情,是十有八九没有听懂唱词,但掌声还是很热烈的。第二天,其他班里有个浙江籍男生跑来找我认老乡,说还以为整个年级里就自己一个江南才子,太孤单了!说得我都不忍心告诉他,我是土生土长的山东人啊!

看我这么认真的用着老旧的复读机听越剧名段,我的朋友小静送我了一份大礼,三盒《红楼梦》的越剧磁带,原本是她亡母的遗物,我开心了好久。

那时候,市面上已经开始卖越剧的CD了,我想着等我毕业挣钱了,就去买个CD随身听,然后,美美得一边喝茶一边听越剧,那才是赏心乐事呢!可等我毕业后,计算机已经开始普及了,我只需要买越剧CD就行,然而CD还没买回来,我就学会了从网上找视频、音频资料。

从此,老旧的复读机退出了历史的舞台,爱如珍宝的磁带被束之高阁,我开始进入了享受大量免费网络资源的时代。

2013年,越剧因《甄嬛》的出现,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大量年轻戏迷涌入,上海一票难求,外地的戏迷在网络上千方百计注释:的找视频。在网络上看了《甄嬛》上本的视频以后,我禁不住情怀激荡,写了一篇剧评《江南越韵,粉黛甄嬛-观越剧<甄嬛>上本有感》,发表在了越剧之家公众号上,从此,我拒绝再做一个沉默的越迷,我变成了一个话痨,东拉西扯,不断写越剧戏评,7年下来,写了十几篇。

2015年的时候,我在爱越之路上又登了一个台阶,我在山东省会大剧院次看现场的越剧演出,是李演的越剧《女驸马》,这一次看剧,我大有收获,因为在剧院,我遇到了拉着旗帜来看戏的一帮人,是山东的越剧戏迷,我激动的眼含热泪,拉着群主子期的手说:我终于找到组织了!

从此,在组织的带领下,我不好戏看,跟越剧大家们交流,还开启了坐着去看戏的时代。20年11月初,三两好友一起从济南到常州看越剧《甄嬛》,散场了,意犹未尽,三个人走在常州的街头,回味着戏台上精彩的演出,带着江南温润气息的风吹在脸上,心里快乐得像烟花一朵一朵,在深蓝色的夜空上炸开,迸溅成华美无比的花朵。后来,我说那是我20年最幸福的时刻,朋友说,她也是。

从1990年到2021年,31年过去了,我从少年到中年,辗转换了几个城市,身边的朋友来来去去,唯有越剧,一直陪伴在我身边,与我同悲欢,伴忧患,解我,给我快乐,可以说,人有一好,如有一至交好友也!

大家都是怎么爱上越剧的呢?写在评论区我们一起交流吧!

什么是越剧

越剧前身是浙江嵊县一带流行的说唱形式“落地唱书”(主要是马塘村为主,可以说是越剧的起源了,越剧起源应该是在马塘了,因而越剧应该有近150年的历史了),清朝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春开始演变为在农村草台演出的戏曲形式,曾称小歌班、的笃班、绍兴文戏等。艺人初始基本上是半农半艺的男性农民,故称男班。14年(1925年)9月17日上海《报》演出广告中首次以“越剧”称之。

越剧是目前流传最广的剧种,剧团遍及全省和县。越剧起源于浙江嵊县农村,后流入杭州、上海等地逐渐发展。嵊县是2000多年前春秋时期越国的属地,故称“越剧”,至今已有80余年的历史。它走宁波,闯上海,过长江,落西涨,几乎传遍整个。越剧剧目大多取材于民间传说、古典文学名著和历史故事,除了具有各种戏曲艺术的共同特征外,还有它自己女 子 越 剧的特色。越剧唱调优美动听,颇能反映江南地区民间丝竹音乐的特色。基本曲调比较简朴,经过演员、乐师长期的创造运用,发展成慢板、中板、快板、嚣板等多种板式以及四工调、弦下调、尺调等多种曲调,并形成许多流派唱腔。越剧最早只有男性演员,后纯女性演员扮演角色。现在男女合演和女子越居中两种形式并存。

越剧有哪些特点?

1949年上海解放,7月便举办了以越剧界人员为主的届地方戏剧研究班。1950年4月12日,成立了个国营剧团——华东越剧实验剧团。1951年国营的浙江越剧实验剧团建立。1955年3月24日,上海越剧院成立。

特点:

4.京剧京剧,也称“皮黄”,由“西皮”和“二黄”两种基本腔调组成它的音乐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调(如柳子腔、吹腔等)和昆曲曲牌。它形成于,时间是在1840年前后,盛行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时有“国剧”之称。

1、大多以“才子佳人”为题材,善抒情;

2、以唱为主,区别于其他剧种,声腔清悠婉丽优美动听,表演真切动人,极具江南灵秀之气。

扩展阅读:

越剧

汉族戏曲剧种之一,亦是“全国第二大剧种”。清末起源于浙江嵊州(即古越国所在地而得名),由当地民间歌曲发展而成。发祥于上海。发展中汲取了昆曲、话剧、绍剧等特色剧种之大成。经历了由男子越剧到女子越剧为主的演变。

1925年9月17日上海《申报》演出广告中首次以“越剧”称此剧种。1938年始,多数戏班、剧团称“越剧”。新成立后才统一称“越剧”。

到目前为止,越剧中有影响力且经常演出的剧目主要有:

《梁山伯与祝英台》《天上掉下个林妹妹》《西厢记》《祥林嫂》《何文秀》《碧玉簪》《追鱼》《情探》《珍珠塔》《柳毅传书》《五女拜寿》《沙漠王子》《盘夫索夫》《盘妻索妻》《九斤姑娘》《山河恋》《玉堂春》《血手印》《孟丽君》《打金枝》《玉蜻蜓》《荆钗记》《西园记》《春香传》《白蛇传》《李娃传》《白兔记》《汉宫怨》《红丝错》《花中君子》《汉文皇后》《三看御妹》《金殿拒婚》《我家有个小九妹》《王老虎抢亲》《穆桂英挂帅》《陆游与唐琬》《狸猫换太子》《家》等。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 越剧

越剧的背景?

到1938年,日寇侵袭浙江,大批绍兴、宁波一带的人士去上海避乱和谋生,为女班进上海演出提供了大量的观众。

越剧八十年代中期,浙江小百花越剧团在杭州成立,随之,浙江出现了令人瞩目的“小百花”现象。一大批“小百花”如雨后春笋脱颖而出。前身是浙江嵊县一带流行的说唱形式“落地唱书”,清朝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春开始演变为在农村草台演出的戏曲形式,曾称小歌班、的笃班、绍兴文戏等。艺人初始基本上是半农半艺的男性农民,故称男班。14年(1925年)9月17日上海《报》演出广告中首次以“越剧”称之。

越剧小知识

四十年代初女子越剧在上海蓬勃发展,在艺术上吸取了昆剧、话剧的营养,逐渐成熟。以袁雪芬、尹桂芳为代表的老一辈艺术家,较早地受到了 的关怀,在体制和艺术上进行了大胆的改革,新编越剧《祥林嫂》的演出是越剧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1. 一些关于越剧的知识

越剧诞生于1906年,时称“小歌班”。

其前身是浙江嵊县一带流行的说唱艺术——落地唱书。艺人基本上是半农半艺的男性农民,曲调沿用唱书时的〔呤哦调〕,以人声帮腔,无丝弦伴奏,剧目多民间小戏,在浙东乡镇演出。

10年小歌班进入杭州,17年到达上海,1920年起,演出用丝弦伴奏,因板胡定弦1—5两音,称〔正宫调〕。20年代初,剧种被称为“绍兴文戏”。

1923年7月,在嵊县施家岙开办了个女班。1925年坤伶施银花在琴师王春荣的合作下,产生了63定弦的〔四工调〕,成为绍兴文戏时期的主腔。

30年代初,女班大批涌现。这时期,除男班、女班外,还有男女混合演出的形式。

1938年名伶姚水娟吸收文化人参与对越剧的变革,称“改良文戏”。这时期,最有名的演员是被称为越剧四大名旦的“三花一娟”,即施银花、赵瑞花、王杏花、姚水娟,小生为竺素娥、屠杏花、李艳芳;青年演员如筱丹桂、马樟花、袁雪芬、尹桂芳、徐玉兰、范瑞娟、傅全香等,都已崭露头角。

主要编剧有樊篱、闻钟、胡知非、陶贤、刘涛等。1942年10月,袁雪芬吸收新文艺工作者参加,对越剧进行比较全面的改革,被称为“新越剧”。

编导有于吟、韩义、蓝流、白涛、肖章、吕仲、南薇、徐进等。1944年9月起,尹桂芳、竺水招也在龙门大戏院进行改革。

内容大都是反封建、揭露黑暗和宣扬爱国思想。1946年5月,雪声剧团首次将鲁迅《祝福》改编为《祥林嫂》搬上戏曲舞台,标志着越剧改革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新越剧”在实践中扩大了表现内容,原来较明快、跳跃的主腔〔四工腔〕已不能适应。1943年11月袁雪芬演《香妃》时,1945年1月范瑞娟演《梁祝哀史》时,都在琴师周宝财的合作下,分别创造出柔美哀怨的〔尺调腔〕和〔弦下腔〕。

后来这两种曲调皆成为越剧的主腔,并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各自的流派唱腔。表演方面,一是向话剧、电影学习真实、细致地刻划人物性格、心理活动的表演方法;二是向昆曲、京剧学习优美的舞蹈身段和程式动作。

40年代的越剧改革,建立起正规的编、导、演、音、美高度综合的艺术机制。越剧观众的构成也发生了变化,除原来的家庭妇女外,还吸引来大批工厂女工和女中学生。

上海夕,从事“新越剧”的几个主要剧团如“雪声”、“东山”、“玉兰”、“云华”、“少壮”,都受到 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拥有大量观众。1949年上海解放,7月便举办了以越剧界人员为主的届地方戏剧研究班。

1950年4月12日,成立了个国营剧团——华东越剧实验剧团。1951年国营的浙江越剧实验剧团建立。

1955年3月24日,上海越剧院成立。和 重视民族戏曲,尤其是,对越剧艺术给予热情关怀。

建国初,为扩大越剧的表演手段,适应时代的需要。华东越剧实验剧团和浙江的越剧团进行了男女合演的实验,创作演出了《风雪摆渡》、《未婚妻》、《斗诗亭》、《争儿记》、《山花烂漫》、《十一郎》等剧。

从50年代到60年代前期,创作出一批在国内外有重大影响的艺术,如《梁山伯与祝英台》、《祥林嫂》、《西厢记》、《红楼梦》。除此之外,还有一大批剧目蜚声大江南北。

其中《梁山伯与祝英台》、《情探》、《追鱼》、《碧玉簪》、《红楼梦》等被搬上银幕。从50年代初起,相继有一批越剧团从浙江、上海走向各地。

到60年代初,越剧已遍布全国20多个省市。1954年起,上海市戏曲学校开设了越剧班和越剧音乐班。

1958年起,浙江艺术学校也开办了几届越剧班。1960年上海越剧院开设了学馆和舞台美术班。

上海市虹口、南市、静安等区,也办起了学馆或戏校。有地培养出一大批越剧专业人才。

1977年1月起,一大批传统剧目陆续恢复上演。上海越剧院还相继创作演出了新剧目《忠魂曲》、《三月春潮》、《鲁迅在广州》,塑造了现代史上历史伟人的形象。

浙江的越剧团,创作演出了《五女拜寿》、《汉宫怨》、《胭脂》、《春江月》、《桐江雨》、《花烛泪》等一大批剧目。南京市越剧团也创作演出了《莫愁女》、《报童之歌》等好戏。

1978年,男女合演的《祥林嫂》被摄制成彩色宽银幕电影。《五女拜寿》、《莫愁女》、《春江月》、《桐江雨》、《花烛泪》等剧,相继被搬上了银幕。

一些五六十年代已成名的演员如陆锦花。

2. 有关越剧的一些知识

越剧,第二大剧种,有第二国剧之称,在国外被称为“歌剧”。发源于浙江嵊州,发祥于上海,繁荣于全国,流传于世界,在发展中汲取了昆曲、话剧、绍剧等特色剧种之大成,经历了由男子越剧到女子越剧为主的历史性演变。

越剧长于抒情,以唱为主,声音优美动听,表演真切动人,唯美典雅,极具江南灵秀之气;多以“才子佳人”题材为主,艺术流派纷呈,公认的就有流派之多。主要流行于:上海、浙江、江苏、福建、江西、安徽等广大南方地区,以及、天津等大部北方地区。

被公认的越剧流派有十三个,即袁雪芬派、范瑞娟派、尹桂芳派、傅全香派、徐玉兰派、戚雅仙派、王文娟派、陆锦花派、毕春芳派、张云霞派、吕瑞英派、金采风派、张桂凤派。

越剧服饰的发展

越剧在小歌班初期,戏中角色的穿戴大多数借用生活中的衣衫、长袍、褂,扮官宦的也有用庙里的神像蟒袍。后来向绍兴大班行头主租用戏装,放在篾篓里,挑着走村跑镇,这是越剧最早出现的衣箱形式。

20世纪20至30年代绍兴文戏时期,受上海京剧衣箱制度影响,主要演员和群众演员的服装开始分开。主要演员穿“私彩行头”,由主要演员负责添置;一般演员及龙套、宫女等群众演员,穿“堂中行头”。

越剧服装设计开始于1943年,服装风格讲究轻柔1946年9月,到上海,在看了雪声剧团演出后,指示地下要做好戏曲界的工作。此后,地下派了员钱英郁、刘厚生、李之华及的外围组织成员吴琛等,到越剧界担任编导。、淡雅、清丽,后来成为我国戏曲服装中另一种服装风格样式。

古装衣是越剧的特色服装,在剧中年轻女子和中年妇女经常穿戴。上衣有水袖或本色连袖,外加云肩或飘带;长裙上搭配有短裙、或中裙、佩、腰带、玉饰。短、中、长裙又有折裥和无折裥之分。按身份不同,古装衣又分为仕女衣、民间衣、宫装衣。其特点是裙长衣短,胸腰收紧,形体分明。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越剧

3. 一些关于越剧的知识

越剧,它的前身是流行于浙江嵊县一带的“落地唱书”,至三十年代逐步发展成为“女子绍兴文戏”。

正是这批老艺术家的勇于改革、积极创新,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条件,博采众长,创造了自己独特的风格,逐渐形成了各具艺术特色的越剧流派。 新成立以来,在的文艺方针指引下、越剧进入了一个大发展的黄金时期,创作出了《梁山伯与祝英台》、《红楼梦》、《西厢记》等打批剧目。

4. 戏曲有哪些小知识

戏曲指的是传统的戏剧。戏曲的内涵包括唱念做打,综合了对白、音乐、歌唱、舞蹈、武术和杂技等多种表演方式,不同于西方将歌剧、舞剧、话剧。 戏曲

戏曲(traditional opera)戏曲剧是: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豫剧。 我国各民族地区的戏曲剧种,约有三百六十多种,传统剧目数以万计。中华成立后又出现许多改编的传统剧目,新编历史剧和表现现代生活题材的现代戏,都受广大观众热烈欢迎。比较流行的剧种有:秦腔、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豫剧、昆曲、粤剧、川剧、淮剧、晋剧、汉剧、湘剧、潮剧、闽剧、祁剧、莆仙戏、河北梆子、湖南花鼓、吕剧、花鼓戏、徽剧、沪剧、绍剧等六十多个剧种。 戏曲是汉族传统艺术之一,剧种繁多有趣,表演形式载歌载舞,又说又唱,有文有武,集“唱、做、念、打”于一体,在世界戏剧史上独树一帜,其主要特点,以集汉族古典戏曲艺术大成的京剧为例,一是男扮女、女扮男;二是划分生、旦、净、丑四大行当;三是有夸张性的化装艺术--脸谱;四是“行头”(即戏曲服装和道具)有基本固定的式样和规格;五是利用“程式”进行表演。汉族的民族戏曲,从先秦的"俳优"、汉代的“百红”、唐代的“参军戏”、宋代的杂剧、南宋的南戏、元代的杂剧,一直到清代地方戏曲空前繁荣和京剧的形成,戏曲始终扎根于汉族民间,为所喜闻乐见。看戏至今仍然是汉族的主要娱乐活动之一。一般说来,北方人多喜看京剧,南方人则多爱好越剧,各种地方剧种都有其自己的观众对象。远离故土家乡的人甚至把听、看民族戏曲作为思念故乡的一种表现。

5. 我想学习一些关于越剧理论的一些知识

史志研究类:我的建议是新出的《越剧大典》,比较贵,此外,还有《上海越剧志》、62616964757a686964616fe78988e69d8331333236396430《越剧》、《越剧溯源》、《越剧史话》、《漫步越剧大观园》、《越剧博览》、《漫话越剧》、《越剧艺术欣赏》、《说戏论艺》、《重新走向辉煌》;传记艺术类:《袁雪芬的艺术道路》、《一代--尹桂芳》、《尹桂芳和尹派艺术世界》、《折桂越坛流芳百世--尹桂芳祭》、《德艺双馨——尹桂芳传》、《筱丹桂魂系上海滩》、《范瑞娟表演艺术》、《坎坷前面是美景--傅全香的艺术生涯》、《人比黄花瘦--李清照的艺术形象》、《徐玉兰传》、《越剧名优--商芳臣》、《齐天之红--徐天红》、《戚雅仙表演艺术》、《张云霞表演艺术》、《越剧之星--钱惠丽》、《越剧小百花掇英》、《海外游子陆锦花》()、《越剧名家艺术生涯》;影集画刊类:《越苑神韵--越剧名家大汇演》、《上海越剧改革五十特刊》、《合作静安四十年》、《尹桂芳舞台生活写照》、《范瑞娟越剧艺术影集》、《范派演唱会》、《傅全香艺术研讨会》、《戚雅仙表演艺术》、《募然又回首--茅威涛艺术专场》、《越剧博物馆》;声腔曲谱类:《越剧经典唱段100首》(连波著)、《越剧唱腔章法》、《越剧流派唱腔》、《越剧唱段选》、《18位越剧演员唱腔选》、《越剧唱腔欣赏》、《越剧唱腔精选》、《越剧大家唱》、《袁雪芬唱腔选集》、《尹桂芳唱腔选集》、《范瑞娟唱腔选集》、《傅全香唱腔选集》、《徐玉兰唱腔集成》、《赵志刚唱腔集》; 戏考剧本类:《落地唱书--越剧传统说唱》、《建国前女子越剧戏考》、《越剧小戏考》、《新编越剧戏考》、《越剧小百花名段集粹》、《勿忘曲--吴兆芬剧作选》、《杨东标剧作选》、《戚天法剧作选》、《顾锡东剧作选》。

6. 了解戏曲的一般常识

戏曲,起源于原始歌舞。

汉代,在民间出现了具表演成份的“角抵戏”,尤以《东海黄公》为著。到了南北朝时期,民间出现了歌舞与表演相结合的“歌舞戏”,具有了更为浓郁的表演成份,如《拔头》、《代面》、《踏摇娘》等。

唐代,出现了由先秦时期的优伶表演发展来的以滑稽表演为特点的“参军戏”;民间的歌舞戏进入宫廷,得到了更大的发展;民间又出现了“俗讲”和“变文”等通俗说唱形式。宋代,城市商品经济得到长足发展,出现很多市民娱乐场所——“瓦舍”和“勾栏”;民间歌舞、说唱、滑稽戏有了综合的趋势,出现了“宋杂剧”。

金代,在宋杂剧基础上,北方出现了“金院本”,南方出现了“南戏”。元代,北方形成“北杂剧”,南方南戏进一步发展成熟,戏曲形成。

戏曲,是一种综合舞台艺术样式。它的特点是将众多艺术形式,以一种标准聚合在一起,在共同具有的性质中体现其各自的个性。

这些形式主要包括:诗、乐、舞。诗指其文学,乐指其音乐伴奏,舞指其表演。

戏曲之特点,一言以蔽之,“谓以歌舞演故事也”(清末学者王国维语)。戏曲与话剧,均为戏剧之属,都要通过演员扮演人物,运用对话和动作去表现一定长度的故事情节。

7. 戏曲知识

0.27元开通文库会员,查看完整内容> 原发布者:李凤琴 戏曲小知识一、戏曲主要种类1.昆曲昆曲,又称“昆腔”“昆剧”,是一种古老的戏曲剧种。

昆曲的风格清丽柔婉、细腻抒情,表演载歌载舞、程式严谨,是古典戏曲的代表。2.高腔高腔,是对一种戏曲声腔系统的总称。

它原被称为“弋阳腔”或“弋腔”,因为它起源于江西弋阳。其特点是表演质朴、曲词通俗、唱腔高亢激越、一人唱而众人和,只用金鼓击节,没有管弦乐伴奏。

自明代中叶后,它开始由江西向全国各地流布,并在各地形成不同风格的高腔,如川剧高腔、湘剧高腔、赣剧高腔等。3.梆子腔梆子腔,是对一种戏曲声腔系统的总称。

它源出于山西、陕西交界处的“山陕梆子”,特点为唱腔高亢激越,以木梆击节。然后,它向东、向南发展,在不同地区形成不同形式的梆子腔,如山西梆子、河北梆子、河南梆子、山东梆子等。

现在它仍是具有全国影响的大剧种。它的行当全面、表演成熟、气势宏美,是近代戏曲的代表。

7.晋剧13.川剧。

8. 有关戏曲知识

0.27元开通文库会员,查看完整内容> 原发布者:李凤琴 戏曲小知识一、戏曲主要种类1.昆曲昆曲,又称“昆腔”“昆剧”,是一种古老的戏曲剧种。

昆曲的风格清丽柔婉、细腻抒情,表演载歌载舞、程式严谨,是古典62616964757a686964616fe59b9ee7ad9431333433626535戏曲的代表。2.高腔高腔,是对一种戏曲声腔系统的总称。

它原被称为“弋阳腔”或“弋腔”,因为它起源于江西弋阳。其特点是表演质朴、曲词通俗、唱腔高亢激越、一人唱而众人和,只用金鼓击节,没有管弦乐伴奏。

自明代中叶后,它开始由江西向全国各地流布,并在各地形成不同风格的高腔,如川剧高腔、湘剧高腔、赣剧高腔等。3.梆子腔梆子腔,是对一种戏曲声腔系统的总称。

它源出于山西、陕西交界处的“山陕梆子”,特点为唱腔高亢激越,以木梆击节。然后,它向东、向南发展,在不同地区形成不同形式的梆子腔,如山西梆子、河北梆子、河南梆子、山东梆子等。

现在它仍是具有全国影响的大剧种。它的行当全面、表演成熟、气势宏美,是近代戏曲的代表。

7.晋剧13.川剧。

9. 戏曲的知识

0.27元开通文库会员,查看完整内容> 原发布者:李凤琴 戏曲小知识一、戏曲主要种类1.昆曲昆曲,又称“昆腔”“昆剧”,是一种古老的戏曲剧种。

昆曲的风格清丽柔婉、细腻抒情,表演载歌载舞、程式严谨,是古典戏曲的代表。2.高腔高腔,是对一种戏曲声腔系统的总称。

它原被称为“弋阳腔”或“弋腔”,因为它起源于江西弋阳。其特点是表演质朴、曲词通俗、唱腔高亢激越、一人唱而众人和,只用金鼓击节,没有管弦乐伴奏。

自明代中叶后,它开始由江西向全国各地流布,并在各地形成不同风格的高腔,如川剧高腔、湘剧高腔、赣剧高腔等。3.梆子腔梆子腔,是对一种戏曲声腔系统的总称。

它源出于山西、陕西交界处的“山陕梆子”,特点为唱腔高亢激越,以木梆击节。然后,它向东、向南发展,在不同地区形成不同形式的梆子腔,如山西梆子、河北梆子、河南梆子、山东梆子等。

现在它仍是具有全国影响的大剧种。它的行当全面、表演成熟、气势宏美,是近代戏曲的代表。

7.晋剧13.川剧。

浙江宁波女硕士带百名戏曲演员做直播,你如何看待这件事?

绍 兴 文 戏

现在直播特别受到年轻人的欢迎,而且他带百名戏曲演员做直播,能很好的宣传戏曲文化,让更多年轻人对传统文化感兴趣。

不到一年时间,境内几乎所有艺人都合班上台表演,正式组成戏班。

现在很多人都爱看直播,这名女硕士带百名戏曲演员做直播,能很好的弘扬戏曲文化,让人们了解戏曲。

我觉得这位女硕士的做法非常机智,通过直播和短视频让这些演员再就业。

越剧的发源地是那里?

演员们以新角色的创造为基点融合二者之长,逐渐形成独特的写意与写实结合的风格。舞台美术方面,采用立体布景、五彩灯光、音响和油彩化妆,服装式样结合剧情专门设计,色彩、质料柔和淡雅,成为剧种艺术风格的有机组成部分。

分类: 文化/艺术 >> 文学 >> 戏剧

解析:

越剧诞生于1906年,时称“小歌班”。其前身是浙江嵊县一带流行的说唱艺术——落地唱书。艺人基本上是半农半艺的男性农民,曲调沿用唱书时的〔呤哦调〕,以人声帮腔,无丝弦伴奏,剧目多民间小戏,在浙东乡镇演出。

10年小歌班进入杭州,17年到达上海,1920年起,演出用丝弦伴奏,因板胡定弦1—5两音,称〔正宫调〕。 20年代初,剧种被称为“绍兴文戏”。1923年7月,在嵊县施家岙开办了个女班。1925年坤伶施银花在琴师王春荣的合作下,产生了63定弦的〔四工调〕,成为绍兴文戏时期的主腔。30年代初,女班大批涌现。这时期,除男班、女班外,还有男女混合演出的形式。

1938年名伶姚水娟吸收文化人参与对越剧的变革,称“改良文戏”。这时期,最有名的演员是被称为越剧四大名旦的“三花一娟”,即施银花、赵瑞花、王杏花、姚水娟,小生为竺素娥、屠杏花、李艳芳;青年演员如筱丹桂、马樟花、袁雪芬、尹桂芳、徐玉兰、范瑞娟、傅全香等,都已崭露头角。主要编剧有樊篱、闻钟、胡知非、陶贤、刘涛等。

1942年10月,袁雪芬吸收新文艺工作者参加,对越剧进行比较全面的改革,被称为“新越剧”。编导有于吟、韩义、蓝流、白涛、肖章、吕仲、南薇、徐进等。1944年9月起,尹桂芳、竺水招也在龙门大戏院进行改革。此后,上海的主要越剧团都走上改革之路。

“新越剧”重要标志之一,是编演新剧目,使用完整的剧本,废除幕表制。内容大都是反封建、揭露黑暗和宣扬爱国思想。1946年5月,雪声剧团首次将鲁迅《祝福》改编为《祥林嫂》搬上戏曲舞台,标志着越剧改革进入一个新的阶段。1946年9月,到上海,在看了雪声剧团演出后,指示地下要做好戏曲界的工作。此后,地下派了员钱英郁、刘厚生、李之华及的外围组织成员吴琛等,到越剧界担任编导。在1946年袁雪芬被流氓抛粪中,1947年越剧“十姐妹”联合义演《山河恋》及为筱丹桂申冤的斗争中,进步文艺界、界都给予了支持。

唱腔方面,越剧改革有重大的突破。“新越剧”在实践中扩大了表现内容,原来较明快、跳跃的主腔〔四工腔〕已不能适应。1943年11月袁雪芬演《香妃》时,1945年1月范瑞娟演《梁祝哀史》时,都在琴师周宝财的合作下,分别创造出柔美哀怨的〔尺调腔〕和〔弦下腔〕。后来这两种曲调皆成为越剧的主腔,并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各自的流派唱腔。

表演方面,一是向话剧、电影学习真实、细致地刻划人物性格、心理活动的表演方法;二是向昆曲、京剧学习优美的舞蹈身段和程式动作。演员们以新角色的创造为基点融合二者之长,逐渐形成独特的写意与写实结合的风格。

舞台美术方面,采用立体布景、五彩灯光、音响和油彩化妆,服装式样结合剧情专门设计,色彩、质料柔和淡雅,成为剧种艺术风格的有机组成部分。 40年代的越剧改革,建立起正规的编、第三是江南文化的风韵导、演、音、美高度综合的艺术机制。越剧观众的构成也发生了变化,除原来的家庭妇女外,还吸引来大批工厂女工和女中学生。上海夕,从事“新越剧”的几个主要剧团如“雪声”、“东山”、“玉兰”、“云华”、“少壮”,都受到 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拥有大量观众。

和 重视民族戏曲,尤其是,对越剧艺术给予热情关怀。建国初,为扩大越剧的表演手段,适应时代的需要。华东越剧实验剧团和浙江的越剧团进行了男女合演的实验,创作演出了《风雪摆渡》、《未婚妻》、《斗诗亭》、《争儿记》、《山花烂漫》、《十一郎》等剧。从50年代到60年代前期,创作出一批在国内外有重大影响的艺术,如《梁山伯与祝英台》、《祥林嫂》、《西厢记》、《红楼梦》。除此之外,还有一大批剧目蜚声大江南北。其中《梁山伯与祝英台》、《情探》、《追鱼》、《碧玉簪》、《红楼梦》等被搬上银幕。从50年代初起,相继有一批越剧团从浙江、上海走向各地。到60年代初,越剧已遍布全国20多个省市。 1954年起,上海市戏曲学校开设了越剧班和越剧音乐班。1958年起,浙江艺术学校也开办了几届越剧班。1960年上海越剧院开设了学馆和舞台美术班。上海市虹口、南市、静安等区,也办起了学馆或戏校。有地培养出一大批越剧专业人才。

1977年1月起,一大批传统剧目陆续恢复上演。上海越剧院还相继创作演出了新剧目《忠魂曲》、《三月春潮》、《鲁迅在广州》,塑造了现代史上历史伟人的形象。浙江的越剧团,创作演出了《五女拜寿》、《汉宫怨》、《胭脂》、《春江月》、《桐江雨》、《花烛泪》等一大批剧目。南京市越剧团也创作演出了《莫愁女》、《报童之歌》等好戏。1978年,男女合演的《祥林嫂》被摄制成彩色宽银幕电影。《五女拜寿》、《莫愁女》、《春江月》、《桐江雨》、《花烛泪》等剧,相继被搬上了银幕。

一些五六十年代已成名的演员如陆锦花、王文娟、张云霞、吕瑞英、金采风、毕春芳等,艺术上继续提高,风格更加鲜明,继袁雪芬、尹桂芳、范瑞娟、傅全香、徐玉兰、戚雅仙之后,形成新的流派唱腔。

80年代中期起,越剧界陆续试行了体制方面的改革。上海、浙江和江苏大力培养新一代青年演员。赵志刚、钱惠丽、方亚芬、陈颖、韩婷婷、单仰萍、章瑞虹、王志萍、茅威涛、董柯娣、何赛飞、方雪雯、陶琪等新秀,已蜚声海内外。

越剧对当地文化的影响

越剧从一个不起眼甚至被人看不起的、各方面都很简陋的地方小剧种,发展成在全国有影响的大剧种,只用了三、四十年的时间,这在戏曲中确实是一个引人瞩目、耐人寻味的现象。回顾历史,我们能获得什么启示?

是越剧的审美特性是优美抒情。优美的表现形式为细致、圆润、轻盈、柔和、舒展。越剧基本风格是在女子越剧时期确立的。她表现的内容,主要是女性的生活和命运,尤其是青年人的感情。它强调艺术形象的美不仅是外部形态,而是外在美和内心美的结合。它的唱腔委婉抒情,表演重视真情实感而非严格按照程式规范。它的服饰色彩、用料、式样柔和、轻盈……显然越剧在戏曲中,把优美、柔美发展到充分、鲜明的程度,与其他剧种形成明显的对比,这也是越剧赢民间文化的根

和产生于士大夫豪门或宫廷的戏曲不同,越剧本来就是农民创造的,它的前身落地唱书,是典型的民间口头文化,演变成戏曲形式后,大量的剧目是表现农村生活的小戏,此后题材扩大,移植、改编的大部分剧目也都属于民间文化的范畴。因此,民间性成为越剧的一种与生俱来的本质属性,一种代代相传的基因。

民间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老感兴趣的内容和老的观念、情趣。"民间",是普通老。越剧诞生之处,尽管粗糙、简陋,演员也没有高超的功夫,为什么演出那么"火"?那么受欢迎?因为农民感到亲切、共鸣,受吸引。即使表现上层、宫廷生活,越剧也是以老的平民视角对人物进行加工、重塑。

二是艺术形态上通俗易懂、生动活泼、引人入胜、雅俗共赏。越剧兴起的时候,京剧、昆剧等古老剧种的演出样式,主要是折子戏,观众看戏,以欣赏唱工和做工的技艺为主。越剧则几乎都是本戏,有曲折的情节,完整的故事。观众感到满足,感情得到宣泄。越剧的所有剧目,都具有这种特征。

强调民间性,是为了不要忘记越剧的根,越剧的"本",不要忘记为最广大的观众服务这一原则。越剧后来发展提高了,但始终保持着雅俗共赏、贴近观众的特色。

第二是现代文化的血脉

越剧虽然诞生在农村,但成长、成熟于城市--上海。越剧17年5月初次进上海,几经曲折,19年在上海站住脚跟。众所周知,19年正是发生"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年。当时连丝弦伴奏还没有的"小歌班"为何能在上海站住脚?是因为编演了几个有特色的剧目如《梁山伯》、《孟丽君》、《碧玉簪》、《三看御妹》等,这些剧目正好适应了当时男女平等、妇女解放的新思潮。"越剧百年诞辰碑记"上镌刻着"踏'五四'之春潮,开东南之生面",符合事实。越剧后来演变成以女子越剧为主体,也是受到上海文化的影响和启发。越剧在上海文化哺育下成长,大量吸收着现代文化的因素,为自身注入了新的活力,文化品格得以重塑。这主要表现在:

一是观念的开放。越剧进入上海后,正是现代文化大发展的时期。现代文化观念,各种现代文化品种,势必对传统的观念、传统的表现内容和形式带来冲击。"孤岛"时期,为什么会兴起"改良"?因为部分艺人在时代气氛和时代潮流的影响下,感受到如果原地不动就难免被淘汰。这是观念上的一大突破。上海艺术门类繁多,尤其是国外传人的艺术品种往往在上海率先登陆。越剧在这样的环境中不能不受影响。其中,影响的一是话剧,二是电影。姚水娟就请了电影界李萍倩、戈戈等导演参与改良,有的戏打出了"话剧化、电影化"的旗

号。"孤岛"时期,袁雪芬喜欢看美国好莱坞文艺片,并从一批出色的明星如梦露、英格丽·褒曼、费雯丽等的精彩表演中吸收了有益的营养;而进步话剧更成为袁雪芬学习的榜样,启发她进行越剧改革。

二是适应现代剧场条件的演出形式和体制。越剧进入上海的前期也是演出于茶楼、旅舍、游乐场;随着剧种的发展,逐渐进入较大的剧场。剧场规模的变大,为越剧吸收新的艺术元素提供了条件。越剧从男班到女班初期,都是沿用一桌二椅的表现形式,这在小小的草台或酒楼茶肆演出是可以的。但在大城市里,尤其在上海,这种相对单调的演出形式就不能满足观众的欣赏需求了。要表现更为复杂的内容和复杂的情感,表现更多种多样的人物和生活,就不能不提供更丰富的视觉和听觉的信息。姚水娟改良时,就开始使用简单此外还包括舞台美术、服装、化妆等方面。而这些艺术因素在戏曲中都为了一个目的,即演故事;都遵循一个原则,即美。的灯光、软片布景,甚至台上搭台。袁雪芬改革时,则有意识借鉴话剧艺术体制,设立剧务部,聘请编剧、导演、舞美、音乐专职人员,建立起综合性艺术机制。新越剧时期每个剧团都建立了这样的体制。越剧以综合性特别强的艺术整体性赢得广大城市观众的喜爱,包括赢得知识界的关注。

三是向现代经营管理模式转型。文化的发展,不但要出产品,还要善于经营。过去,越剧的经营管理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戏班一般实行班长制,班长既是戏班的老板或股东之一,又是戏班的总管。到一个剧场演出,班长代表后台与前台签约,演员与戏班带有人身依附的性质。上海演出市场活跃,市场竞争激烈,要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有适应市场条件的经营管理方式。从1939年起,姚水娟、商芳臣、毛佩卿退出天香戏院,与魏素云合作,另配班底组成水云剧团,9月26日在仙乐戏院登台,实行剧团制,管理上实行制,由,统一掌管前、后台。剧团以主要演员的名字命名以资,剧团事务、演出活动的经营管理,包括聘请演员、安排剧目、对外宣传、票房等等由负责,演员直接与签定合同。这种经营制度,适应了市场竞争的需要,有利于演员的流动,与封建班长制相比,是一种进步。以后,各演出团体相继仿效,上海越剧界几乎都改成剧团制,而且影响到外地,促进了整个剧种的发展。

四是现代传播方式的普遍采用。过去,越剧在浙江农村流动演出,开演前用敲锣打鼓"敲头场",以吸引看客。城市中的剧场演出环境,改变了这种传统传播方式。通过上海发达的传播媒介,如广播电台把越剧曲调传到每个角落;通过唱片,可以对越剧唱段反复欣赏并带到各地;通过大量的报纸、杂志,人们了解越剧的各种信息,越剧演员也提高了知名度,还可以从评论中得到教益。现代大众传播媒介将越剧融入城市文化之中。传播方式的变革,加强了越剧与民众的联系,吸引了大批观众,包括吸引了知识分子的参与,同时也改变了信息反馈的方式,加强了越剧的自我调节功能,促进了越剧自身的变革提高。

地方戏曲都属于地域文化。"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剧种的风格、品性都与生养它的地域文化传统、特色息息相关。

越剧诞生在浙江绍兴地区的嵊县,是地域文化中颇有名气、源远流长的"吴越文化"的流行地区。吴越文化古朴粗犷,刚而野,所谓"吴王金戈越王剑"就是代表性的标志;但它也有柔而雅、细腻含蓄的一面。越剧在上海发展、成长,而上海文化本身就是江南文化的一部分。这些文化特质被一代一代传递、积累、保留下来,形成独特的文化生态环境。越剧就产生活跃在这样一个典型的江南文化环境中,受"气聚山川之秀,景开图画之奇"的自然环境的熏陶;与北方文化尤其是中原文化的传统、气质不同,形成其独特的风韵。

得观众的原因。

越剧的局限是壮美、阳刚之美不足。对此要从两方面看:一是不必求全责备,任何剧种都不可能包罗万象,首先要强调特色,保持特色,发展特色,没有必要亦步亦趋向其他剧种靠拢。二是在本剧种风格的基础上扬长避短,使本剧种内的支系统(如流派、艺术家本人以及编、导、演、音、美)的风格更多样,表现力更丰富。

越剧走过了一百年的历程,仍然是个年轻的剧种。只要坚持发扬自身特长和优势,不断进行符合艺术规律的创新,始终贴近观众,越剧一定会风华正茂,长盛不衰。

怎么做中古玩具生意赚钱 怎么做中古玩具生意赚钱快
上一篇
美国月子中心正规 月子中心美国月子中心
下一篇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836084111@qq.com ,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