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和阴历到底有什么区别?
农历和阴历的区别如下:
农历和阴历是什么意思_什么是阳历什么是阴历怎么区分
农历和阴历是什么意思_什么是阳历什么是阴历怎么区分
自西汉时期创建了太初历后,对于推动我国农业领域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后续王朝也在此基础上不断地进行革新。
因此从古至今流传下来的农历是属于阴阳合力,也就包含了我们现在所认识的阴历。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都会说到十五的月亮圆又圆,其实这就是以月亮周期记录的阴历。
农历和阴历区别为:性质不同、天数不同、使用地区不同。
一、性质不同
1、农历:主要指按月亮的月相周期来安排的历法,以月球绕行地球一周(以太阳为参照物,实际月球运行超过一周。)为一月,即以朔望月作为确定历月的基础,一年为十二个历月的一种历法。
2、阴历:是一种阴阳合历,取月相的变化周期即朔望月为月的长度,加入干支历“二十四节气”成分,参考太阳回归年为年的长度,通过设置闰月以使平均历年与回归年相适应。
二、天数不同
1、农历:由于选用了恰当的“置闰”原则,使平均历年长度的近似值等于回归年的长度(365.2422日)。
2、阴历:只有12个阴历月的简单积累,其长度为29.5×12=354天,和阳历“年”之间有着约11日的异。
三、使用地区不同
1、农历:农历由于能够反映寒暑往来和月相的盈亏变化,因而在北半球中纬度地区普遍适用,而且特别适合的国情,因此在及华人聚居地得到广泛使用。
2、阴历:阴历的使用地区主要限于,而且只在欢度宗教节日时才使用。
很多人分不清阴历阳历农历到底有什么区别?那么阳历其实是上通用的立法也叫做公历,阴历则是等一些由农耕的规律所总结出来的立法,所以叫做农历。那么阳历和农历的区分方法是很简单的,因为我们日常所用的日历上一般都是同时写出阳历和阴历的,写数字的就是阳历,比如说12月30号,那么写汉字的就是阴历,比如说九月初二。
一般来说阴历的月份比阳历的月份要晚将近两个月,例如阳历12月那么阴历就是10月份左右。阳历是以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运动周期为基础而制定的立法,而农历是我国的传统立法,又有阴历等名称,它是取月亮的变化周期作为长度来参考。
那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的人过生日用阳历,有的人过生日用阴历,一般长辈们都喜欢用阴历来过生日,那么如果用阴历来过生日的话,每年过生日的日期可能是不相同的,但如果用阳历来过生日的话,每一年都是那个日期。
一般长辈都比较喜欢用阴历来过生日,因为虽然这样每年过生日的日期不一样,但如果从天气上面来考虑的话,都是同一天,但如果用阳历来过生日的话就不一定了。
现在我们大多使用的都是阳历,也就是所谓的公历,公立的立法也是上通用的一种,因此在外交和贸易上使用它的范围更广,也更加准确,不容易发生错误。
历法可分为阳历、阴历、阴阳历三种。阳历是以太阳视运动周期(即回归年,等于365.2422日)为一年,一年划分成12个月,它与月亮运动毫无关系。根据严厉日期,可知寒来暑往的四季变化,但它不能显示月亮的圆缺,这对那些需要根据月相了解潮汐变化的人来说是不便的。
阴历则以月亮的圆缺周期(即朔望月,等于29.5306日)为一个月,积12个月为一年。它完全不考虑太阳的视运动规律,因而阴历的日期不能显示四季冷暖。这种历法实用价值太小,现在除教外,已弃置不用了。
阴阳历,即我国的农历,它扬阳历之长避阴历之短,取阴历的月为月,阳历的年为年,即以朔望月为月,以回归年作为一年的平均长度。所以农历是加入阴历成分的阳历,带有阳历因素的阴历。根据农历日期,既可知道潮汐涨落,又可基本掌握四季更替。农历是我国独创,它闪耀着我们祖先的智慧之光。
首先阴历阳历可以由字见意,就是日月运行规律的日历,即日月运转周期区分时间的历法。而先贤圣人发现,岁月和人一样有关节,或者说天地人互相感应有,所以观天时总结了二十四节气。民以食为天,二十四节气总结了农种的合适时间(时菜时蔬之类),故而以月历结合二十四节气以成农历。岁月命名以天干地支为准,甲子为周期,两个节气为一个月,立春惊蜇为首月,正月建寅,即立春到惊蜇为寅月以此类推。
阴历就是农历月,初一到下月初一为一个月。区别就是一个以一甲子(六十)一个以十二命名日份周期,农历多二十四节气。
阴历也叫太阴历,是以月亮围绕地球转动的规律制定的。
农历又根据太阳的位置,把一年分为二十四个节气,便于安排农业生产。所以二十四节气来自农历,而非阴历。
是一样的,都是以地球为中心开发的日历。
特色!
没有区别啊
现在很多人认为农历就是阴历,阳历就是农历,其实这种说法并不准确。公历、农历、阴历和阳历这四种说法到底有什么区别呢?
什么是农历,什么是阴历?
1、农历:
农历是以阴历(夏历)为基础,融合阳历成分而成的一种历法。所以我国的农历从严格意义上说不应该叫阴历,而是阴阳合历。其年份分为平年和闰年。平年为十二个月;闰年为十三个月。月份分为大月和小月,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其平均历月等于一个朔望月。
农历在阴历(夏历)基础上融合了阳历的成分,吸收了干支历(阳历)二十四节气作为补充,并通过“置闰法”调整来符合回归年。由于吸收了干支历二十四节气,可以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业等事。
所以,农历既有阴历又有阳历的成分。农历是阴阳合历,指兼顾太阳、月亮与地球关系的一种历法。
阴历不考虑地球绕太阳的运行,因而使得四季的变化在阴历上就没有固定的时间,不能反映季节。与阳历年固定在365天或366天不同的是,阴历年相比阳历年在天数上有时会相一个月。为了协调回归年与朔望月之间的天数,于是产生了阴阳历,即农历。
方法是在历法中加入二十四节气以及“19年7闰”法(即在19个农历年中加上7个闰年。农历闰年多一个闰月,因此一年平均有383.8978天,而农历平年平均有354.3672天。)使得一年的平均天数与回归年的天数相符。因此这种历法既与月相相符,也与地球绕太阳周期运动相符合。
2、阴历:
阴历在天文学中主要指按月亮的月相周期来安排的历法,以月球绕行地球一周(以太阳为参照物,实际月球运行超过一周。)为一月,即以朔望月作为确定历月的基础,一年为十二个历月的一种历法。
阴历是传统历法之一,也被称为"殷历"、"古历"、汉历、"黄历"、"夏历"和"旧历"等。“阴历”又名“太阴历”,系以月球绕行地球一周为一月,再配合地球绕日一周之时数为一年,我国在元年前采用此历,为与现行之历相对称,故名之曰“旧历”。
阴历定月的依据是月亮的运动规律:月球运行的轨道,名曰白道,白道与黄道同为天体上之两大圆,以五度九分而斜交,月球绕地球一周,出没于黄道者两次,历二十七日七小时四十三分十一秒半,为月球公转一周所需的时间,谓之“恒星月”。
唯当月球绕地球之时,地球因公转而位置亦有变动,计前进二十七度余,而月球每日行十三度十五分,故月球自合朔,全绕地球一周,复至合朔,实需二十九日十二时四十四分二秒八,谓之“朔望月”,习俗所谓一个月,即指朔望月而言。
阴历不考虑地球绕太阳的公转运行,因此使得四季的变化在阴历上就没有固定的时间,它不能反映季节,这是一个很大的缺点。
扩展资料:
阴历的算法:
以太阴圆缺一周为一月,历时29日12小时44分2.8秒,太阴圆缺十二周为一年,历时354日8小时48分33.6秒。每一年的12个月中,6个单数月份(即1、3、5、7、9、11月)为“大建”,每月为30天; 6个双数月份(2、4、6、8、10、12月)为“小建”,每月为29天;
在逢闰之年,将12月改大月为30天。该历以30年为一周期,每一周期里的第2、5、7、10、13、16、18、21、24、26、29年,共11年为闰年, 不设置闰月,而在12月末置一闰日,闰年为355日,另19年为平年,每年354日。故平均每年为354日8小时48分。
按该历全年实际天数计算,比回归年约少10日21小时1分,积2.7回归年相一月,积32.6回归年相一年。该历对昼夜的计算,以日落为一天之始,到次日日落为一日,通常称为夜行前,即黑夜在前,白昼在后,构成一天。
参考资料来源:
参考资料来源:
农历,又称夏历、阴历、旧历,是东亚传统历法之一。农历属于一种阴阳历,平均历月等于一个朔望月,但设置闰月以使平均历年为一个回归年,设置二十四节气以反映季节(太阳直射点的运动)的变化特征,所以又有阳历的成分。至今几乎全世界所有华人及朝鲜、韩国和越南及早期的日本等,仍使用农历来推算传统节日如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节日。因为这种历法相传创始于夏代,所以称为夏历。 夏历有个辅助部分——节气。节气如果也算历法的话,就是完全的太阳历。节气和地球在绕太阳运动的轨道的位置有关,和月球无关。节气是从立春开始的,一个太阳年是两个立春之间的时间,约365.2422天。根据太阳的位置,把一个太阳年分成二十四个节气,以利于农业种植等活动。 夏历的纪年用天干地支搭配,六十年周而复始。年份分为平年和闰年。平年十二个月;闰年十二个月普通月份加一个闰月,总共十三个月。月份分为大月和小月,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一年中哪个月大,哪个月小,年年不同,由计算决定。平年全年354~355天,闰年全年383~384天。由于每平年的天数比太阳年约十一天,所以采用设置闰年(即十二个普通月份加上一个闰月)的方法使这几年的平均日数尽 农历
量的接近365.2422日。由于1回归年为12.368个朔望月,368/1000=46/125,所以在一百二十五年中应设置四十六个闰年。但因为这样设闰太过复杂,经推算,7/19接近0.368。故一般的,在19年里中设置7个闰月,有闰月的年份全年383天或384天。
阴历在天文学中主要指按月亮的月相周期来安排的历法。以月球绕行地球一周(以太阳为参照物,实际月球运行超过一周)为一月,即以朔望月作为确定历月的基础,一年为十二个历月的一种历法。在农业气象学中,阴历俗称农历、殷历、古历、旧历,是指传统上使用的夏历。而在天文学中认为夏历实际上是一种阴阳历。
农历,又称夏历、阴历、旧历,是东亚传统历法之一。农历属于一种阴阳历,平均历月等于一个朔望月,但设置闰月以使平均历年为一个回归年,设置二十四节气以反映季节(太阳直射点的运动)的变化特征,所以又有阳历的成分。至今几乎全世界所有华人及朝鲜、韩国和越南及早期的日本等,仍使用农历来推算传统节日如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节日。因为这种历法相传创始于夏代,所以称为夏历。 夏历有个辅助部分——节气。节气如果也算历法的话,就是完全的太阳历。节气和地球在绕太阳运动的轨道的位置有关,和月球无关。节气是从立春开始的,一个太阳年是两个立春之间的时间,约365.2422天。根据太阳的位置,把一个太阳年分成二十四个节气,以利于农业种植等活动。 夏历的纪年用天干地支搭配,六十年周而复始。年份分为平年和闰年。平年十二个月;闰年十二个月普通月份加一个闰月,总共十三个月。月份分为大月和小月,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一年中哪个月大,哪个月小,年年不同,由计算决定。平年全年354~355天,闰年全年383~384天。由于每平年的天数比太阳年约十一天,所以采用设置闰年(即十二个普通月份加上一个闰月)的方法使这几年的平均日数尽 农历
量的接近365.2422日。由于1回归年为12.368个朔望月,368/1000=46/125,所以在一百二十五年中应设置四十六个闰年。但因为这样设闰太过复杂,经推算,7/19接近0.368。故一般的,在19年里中设置7个闰月,有闰月的年份全年383天或384天。
阴历在天文学中主要指按月亮的月相周期来安排的历法。以月球绕行地球一周(以太阳为参照物,实际月球运行超过一周)为一月,即以朔望月作为确定历月的基础,一年为十二个历月的一种历法。在农业气象学中,阴历俗称农历、殷历、古历、旧历,是指传统上使用的夏历。而在天文学中认为夏历实际上是一种阴阳历
农历,又称夏历、阴历、旧历,是东亚传统历法之一。农历属于一种阴阳历,平均历月等于一个朔望月,但设置闰月以使平均历年为一个回归年,设置二十四节气以反映季节(太阳直射点的运动)的变化特征
,所以又有阳历的成分。至今几乎全世界所有华人及朝鲜、韩国和越南及早期的日本等,仍使用农历来推算传统节日如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节日。因为这种历法相传创始于夏代,所以称为夏历。
夏历有个辅助部分——节气。节气如果也算历法的话,就是完全的太阳历。节气和地球在绕太阳运动的轨道的位置有关,和月球无关。节气是从立春开始的,一个太阳年是两个立春之间的时间,约365.2422天。根据太阳的位置,把一个太阳年分成二十四个节气,以利于农业种植等活动。 夏历的纪年用天干地支搭配,六十年周而复始。年份分为平年和闰年。平年十二个月;闰年十二个月普通月份加一个闰月,总共十三个月。月份分为大月和小月,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一年中哪个月大,哪个月小,年年不同,由计算决定。平年全年354~355天,闰年全年383~384天。由于每平年的天数比太阳年约十一天,所以采用设置闰年(即十二个普通月份加上一个闰月)的方法使这几年的平均日数尽 农历
阴历是农历。阴历是传统历法之一,也被称为农历、殷历、古历、汉历、黄历、夏历和旧历等。农历是以阴历为基础,融合阳历成分而成的一种历法。
在历法发展衍变过程中,二十四节气的出现用于科学地指导农业生产,形成了农历(汉历)。虽然,阴历、农历都俗称古历、汉历、夏历、旧历,不过阴历和农历(汉历)是有区别的,传统上使用的夏历(汉历)实际上是一种阴阳历。
阴历定月的依据:阴历定月的依据是月亮的运动规律。月球运行的轨道,名曰白道,白道与黄道同为天体上之两大圆,以五度九分而斜交,月球绕地球一周,出没于黄道者两次,历二十七日七小时四十三分十一秒半,为月球公转一周所需的时间,谓之“恒星月”。唯当月球绕地球之时,地球因公转而位置亦有变动,计前进二十七度余,而月球每日行十三度十五分,故月球自合朔,全绕地球一周,复至合朔,实需二十九日十二时四十四分二秒八,谓之“朔望月”,习俗所谓一个月,即指朔望月而言。
农历就是阴历,公历就是阳历。
阴历就是月亮绕地球转一周,需要29天半,阳历就是地球绕太阳转一周,需要365天带4小时多,
公历就是我们常说的公元多少多少年,农历没有号,而公历有号,(阴历没有号,阳历有号)
就拿今天举个例子:2011年6月11号就是公历也就是阳历
2011年5月10 就是农历也就是阴历(注意喽:阴历没有号哦)
有一点细微的概念区别。在,基本可以说是一回事,虽然不十分严密。
阴历泛指世界上一切以月亮为中心的所有历法,这种历法在全球已不太多,但仍然有一些某个民族崇拜月亮仍用阴历。纯阴历更少,都要考虑稍接近一点太阳历,称阴阳历。本质仍是阴历的一种。在民间,阴历特指农历。
农历就是传统的历法,以月亮为历法中心,兼顾一点阳历,即加上19年七闰,所以,也称农历属阴阳历,其实阳的成分很少,主体仍属于阴历,这没有什么异议。而有些人偏抬杠,过分强调农历是所谓“阴阳合历”而不是阴历。这好比说“女汉子是阴阳人而不是女人”一样的荒唐。哈。
农历和阴历都是同一种说法!一般指的都是同一天有时有闰月,如:大年初一就是指的阴历(农历)1月1日,而阳历又称为公历(新历)就是我们平时说的几月几号!明白没?至于各种说法的由来就没必要去深究了分得清就行!
阴历泛指世界上一切以月亮为中心的所有历法,这种历法在全球已不太多,但仍然有一些某个民族崇拜月亮仍用阴历。纯阴历更少,都要考虑稍接近一点太阳历,称阴阳历。本质仍是阴历的一种。在民间,阴历特指农历。
农历就是传统的历法,以月亮为历法中心,兼顾一点阳历,即加上19年七闰,所以,也称农历属阴阳历,其实阳的成分很少,主体仍属于阴历,这没有什么异议。而有些人偏抬杠,过分强调农历是所谓“阴阳合历”而不是阴历。这好比说“女汉子是阴阳人而不是女人”一样的荒唐。哈。
阴历和农历区别是什么
阴历和农历是我国古代使用的两个不同的历法:
阴历:以月相变化为依据的历法,每个月均以新月为月朔,月相的变化主要取决于月亮的运行周期。阴历从远古就开始使用,主要用于宗教活动和生育方面的。阴历每个月的日期不是定的,会因为月相的变化而变动。
农历:由阴历演变而来,主要为了适应古代农业生产的需求。它以月相的变化为基本依据,但根据四季变化和中气的变化作适当调整。每个月的天数基本固定,只在干支历年的闰月会有变化,以此来适配季节的变化,符合古代农业生产的节奏。
阴历和农历的主要区别在于:
月日不定与固定。阴历月朔和月望日均不定,农历月初和总天数基本固定。阴历需要不停调整,农历较为固定。
纯阴历和阴阳合历。阴历只按月亮运行而定,农历是阴阳历法,按月亮运行和太阳运行相结合而定。
重要性不同。阴历主要用于宗教祭祀,农历用于指导农事生产和生活。农历对古代生活的影响更大。
起源不同。阴历起源更早,农历是在阴历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改良而来,适应农业需要。农历起源稍晚,约在夏代秦汉之际。
交替使用。两种历法曾长期并用,但后来农历逐渐替代阴历,成为主流的历法。
阴历和农历是古代两种不同的历法,虽然农历演化自阴历,但由于适应的对象和用途不同,两者之间还是存在较大异,农历对古代生活的影响更大,成为传统上主要使用的历法。
阴历和农历是指传统的日历系统,它们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互换使用。下面我将为你详细解答关于阴历和农历的区别、节日由来、相关典故、寓意、庆祝方式以及相关扩展。
阴历和农历的区别:
阴历是以月亮的运行周期为基础的日历系统,它根据月亮的周期来计算时间。而农历则是以农业生产为基础的日历系统,它主要根据太阳的运行周期来计算时间。阴历和农历的计算方法略有不同,但在传统文化中,这两个概念通常被视为同义词。
节日由来:
的传统节日多数是根据阴历或农历来确定的。其中重要的节日包括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和重阳节等。这些节日大多源于古代的祭祀活动、农耕习俗或传说故事。
相关典故:
每个节日都有其独特的典故和传说。例如,春节是重要的传统节日,它的由来与古代的“年兽”传说有关。元宵节则是为了纪念古代抵抗外敌的英雄而设立的。清明节是祭祖扫墓的日子,人们会去祭拜祖先并整理墓地。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古代爱国诗人屈原而设立的,人们会划龙舟、吃粽子等。中秋节是为了庆祝丰收和家庭团聚,人们会赏月、吃月饼等。重阳节则是为了祈求长寿和健康,人们会登高、赏菊等。
寓意:
传统节日的寓意多种多样,但大多与祈求吉祥、团圆、丰收、健康等美好愿望有关。这些节日不仅是人们传承文化、弘扬传统的重要方式,也是人们表达情感、增进亲情和友情的重要时刻。
庆祝方式:
每个节日都有其独特的庆祝方式。例如,春节期间,人们会贴春联、放鞭炮、舞龙舞狮、拜年等。元宵节则有猜灯谜、赏花灯等活动。清明节是祭祖扫墓的日子,人们会烧纸、献花等。端午节有划龙舟、吃粽子等习俗。中秋节则有赏月、吃月饼等活动。重阳节是登高赏菊的好时机。
相关扩展:
除了,其他如韩国、越南、日本等也有类似的阴历或农历日历系统,并且有着类似的节日和庆祝方式。此外,随着现代化的进程,阳历在的使用也越来越普遍,但传统的阴历或农历仍然在人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总结:
阴历和农历是传统的日历系统,它们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互换使用。的传统节日多数是根据阴历或农历来确定的,每个节日都有其独特的典故、寓意和庆祝方式。这些节日不仅是人们传承文化、弘扬传统的重要方式,也是人们表达情感、增进亲情和友情的重要时刻。
阴历和农历的区别如下:
1. 定义不同:阴历是以月相变化为基础的计算方式,每月的长度相等,大月为30天,小月为29天,每年12个月,一年354天或355天。农历则是根据月相的变化周期,每一次月相朔望变化为一个月,参考太阳回归年为一年的长度,并加入二十四节气与设置闰月以使平均历年与回归年相适应。
2. 算法不同:阴历以月亮圆缺一周为一月,历时29日12小时44分2.8秒,月亮圆缺十二周为一年,历时354日8小时48分33.6秒。每逢闰年,将12月改大月为30天。农历则是参考太阳回归年为一年的长度,并加入二十四节气与设置闰月以使平均历年与回归年相适应。
3. 历史渊源不同:阴历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五行学说和阴阳学说的发展,而农历的起源则可以追溯到古代农业生产和天文观测的需要。
4. 使用范围不同:阴历主要用于宗教仪式、卜筮和命理等方面,在传统文化中也占有重要地位。农历则主要用于农业生产、节日庆祝和民俗习惯等方面,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之,阴历和农历都是传统的日历系统,但它们的定义、算法、历史渊源和使用范围都有所不同。
阴历和农历其实指的是同一种历法,即以农业季节变化和天文现象为基础的历法。区别主要在于名称和应用背景。
阴历是指按照月亮的运行周期来计算时间的历法,即以月相变化为基准的历法。在阴历中,一个月被定义为月亮从一个新月到下一个新月之间的时间。阴历是传统文化中广泛使用的历法,也被用于其他东亚和地区。
农历是指以农业季节变化为基础的历法,也就是根据农业生产的需要而制定的历法。农历包括了月亮运行周期以及太阳运行周期的元素,因此既考虑了月份的变化,也考虑了季节的变化。农历被用于农民农业活动的时间安排,也会影响到节气、节日等的确定。
总结来说,阴历和农历实际上指的是同一种历法,只是在名称和应用背景上稍有不同。阴历是按照月亮的运行周期来计算时间的历法,而农历是以农业季节变化为基础的历法。
农历和阴历是一个意思吗
农历和阴历不是一个意思。阴历是传统历法之一,也被称为殷历、古历、汉历、黄历、夏历和旧历等。
在天文学中主要指按月亮的月相周期来安排的历法,以月球绕行地球一周,以太阳为参照物,实际月球运行超过一周。为一月,即以朔望月作为确定历月的基础,一年为十二个历月的一种历法。在历法发展衍变过程中,二十四节气的出现用于科学地指导农业生产,形成了农历(汉历)。虽然,阴历、农历都俗称古历、汉历、夏历、旧历,不过阴历和农历(汉历)是有区别的,传统上使用的夏历(汉历)实际上是一种阴阳历。
农历是阴历的意思吗
农历和阴历不是一个意思。
农历的基本历法规则经过几代人逐渐完善形成,其形式从1970年延续至今。农历是在夏历(阴历)的基础上,结合阳历的组成部分而形成的一种历法。农历通常被误称为阴历,但实际上属于阴阳相合。
根据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起草的标准《阴历编制与颁布》,每个农历月的天为农历正月,也就是说每个农历月的天一定是农历正月。每一个农历月份都反映了一个完整的月相变化周期,所以属于农历的阴历部分。农历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地球绕太阳运行轨道的不同位置,即回归年周期,因此属于农历的阳历部分。
在传统历法中,农历主要是指根据月相的周期性变化而安排的历法,即以太阴月作为确定一年中历月和十二个历月的依据的历法。历法发展过程中,与干支历中的二十四节气相结合,形成农历(汉历),用于科学指导农业生产。农历和阴历虽然俗称古历、中历、旧历,但是阴历和中历还是有区别的。现代使用的历法实际上是阴阳合璧,而不是传统的农历。
什么是农历和阴历?
阳历是以地球环绕太阳一周的时间算作一年。
它的长度为三百六十五天五小时四十八分四十六秒。由于它不是整数,为了把长短拉平,有的年份是三百六十六天,称为“闰年”;有的年份是三百六十五天,称为“平年”。
阴历根据月亮圆缺变化的周期,即朔望月制定的。阴历的主要特点是:历月的长短依据天象即月相来确定,大月30日,小月29日。
公历=阳历 是用的日期也就是我们平常的日期。
农历=阴历是我国古代用来农耕的日期,也就是日历下面的小字所表示的日期。
扩展资料:
农历和阴历的区别
1、阴历是农历,但农历不仅是阴历。我国自古流传下来的农历是阴阳合历,其中包括象这样“八月十五月亮圆”表示的以月亮周期记录的阴历。也包括“清明节”这样按“节气”来表达的、总在每年的4月5日这样的太阳历。
所以,经常会在日历上看到“农历七月初七,大暑第九日”这样的表示,前面的七月初七是农历中的阴历表示法,而大暑第九日则是农历中的阳历表示法。
2、从字面上理解,阳历是“太阳历”的简称。农历分为阴历和阳历就是这样的表示。但自从采用西方的“公元历法”,现在的阳历就基本上专门来表示也是“太阳历”的“公元历”。这主要跟我们的习惯有关。
因为作为日期记录及节日的大部分,都是按照农历中的阴历来定义的。比如“除夕”就是腊月三十,年就是正月初一。端午节等等都如此。
而用农历中的阳历来表示的好象只有一个算不上节日的“清明节”。农历中的阳历就是24节气,主要是为农业生产服务,说起来,农历中的阳历倒更能代表“农历”这个称谓。
参考资料来源:
阴历则以月亮的圆缺周期(即朔望月,等于29.5306日)为一个月,积12个月为一年。它完全不考虑太阳的视运动规律,因而阴历的日期不能显示四季冷暖。而农历是加入阴历成分的阳历,带有阳历因素的阴历。根据农历日期,既可知道潮汐涨落,又可基本掌握四季更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