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线辣椒栽培技术
- 2、麦田套种羊角椒 麦套辣椒种植技术
- 3、小辣椒怎么种
- 4、辣椒播种时间和技术
线辣椒栽培技术
小辣椒其实是辣椒中簇生椒的俗称,因其果实较小且朝天生长,因此又被习惯称作朝天椒或朝天红,是农民的一条致富路。但由于连续种植且管理粗放,使小辣椒的产量和品质有所下降。通过近几年的试验研究和观察分析,认为只要做到培育壮苗、配方施肥、大田精管、防病治病四大关键技术,才能提高产量,增加收入。
辣椒种麦种植技术(工业辣椒种植技术)
辣椒种麦种植技术(工业辣椒种植技术)
辣椒种麦种植技术(工业辣椒种植技术)
辣椒种麦种植技术(工业辣椒种植技术)
一、培育及壮苗技术
苗床应选择背风向阳、土壤肥沃、有水浇条件的生茬地。一般栽植667平方米大田应备8平方米床畦,每畦苗床施150kg、腐熟厩肥0.5kg、尿素0.1kg、磷酸二氢钾1kg磷肥,肥土要拌匀打碎。一般苗床要高出地面20cm。播种前要浇足水,并用75%百菌清600倍液喷洒消毒。播种时,把已浸种催过芽的种子均匀播在床面上,然后用筛过的细土覆盖0.5cm厚,再扎弓覆膜。小辣椒属喜温作物,生长期适宜温度17—30℃,适温度为20—25℃。幼苗拱土前要保持在25—28℃,齐苗后原则上要低于出苗前5℃左右,以便幼苗生长健壮,增强抗寒力、抗病力。
“两叶一心”期苗床保温措施要跟上,若温度持续偏低,会使花芽分化受阻,导致早期落花落果。晴天中午,苗床温度很容易偏高,忌大揭大通风,以防造成幼苗由于温变幅大,失水过多而发生萎蔫或亡。及时间苗并清除杂草、病残体,每隔10—15天喷洒1次50%多菌灵800倍液。移栽前一周左右开始揭去所有薄膜炼苗。
二、整地及配方施肥
精细整地,施足底肥。根据农科院测定,辣椒的需肥特点是N:P:K=1:0.29:1.59,根据这一特点,冬初深耕20cm,初春解冻后667平方米施农家肥3500kg、磷酸二铵20kg、钾肥15kg、尿素20kg、锌肥硼肥各0.5kg,忌施氮肥;或46%尿素60kg、16%过磷酸钙50kg、50%硫酸钾90kg。浅犁细耙后,每隔2m挖一小沟,以利排水。
三、田间管理技术
小苗田间定植7天前后要每667平方米用尿素5—7kg、硼肥1kg、赤霉素5g、根腐灵15袋,将这些、肥、生长素混到一起,用水稀释浇施苗田,使根系粗壮发达,根部无病害侵染。当小辣椒苗长到12片真叶时选择晴天适时移栽,株行距为30×45cm。定植成活后浅锄1次,以后遇雨进行浅中耕,初果期结合中耕进行培土,使行间形成1条小沟,利于防倒、排水,合理追肥。培土时667平方米追尿素5kg、磷酸二铵5kg、三元复合肥7.5kg,若叶面出现轻微生理,用0.3%磷酸二氢钾加1%尿素混合液喷洒2次左右,即可恢复。
四、病虫害防治
小辣椒主要的病害为病,常见有花叶、黄化、坏、畸形等四种症状。由于近几年持续高温干旱,小辣椒前期黄化、后期畸形表现为突出,其典型症状及有效防治方法为:黄化,病株从嫩尖开始变黄,然后出现大量落叶、落花、落果。若田间发现病株,及时用克毒宝与辣椒菌立杀等量混合后再加40%1500倍液、0.3%磷酸二氢钾、1%尿素隔5—7天喷1次,共喷雾3次,症状即消失,植株恢复正常生长;畸形,病株变形,如叶片变成线状,即蕨叶,或植株矮小,分枝极多,呈丛枝状。用750倍液加0.3%磷酸二氢钾0.1%,硫酸锌隔5—7天喷雾1次,共喷3次,防效达90%以上。
高产栽培技术
2.1 备种及种子处理
按照精量播种准备辣椒种子, 每亩用种量约20 g。播种前将种子放入到55~60℃温水中浸种15 min, 期间不断搅拌至水温降到30℃, 继续浸泡6~8 h, 然后捞出稍晾干直接播种, 或用毛巾包裹在28~30℃条件下催芽。
2.2 播种及培育壮苗
贵州省普定县范围内适宜播种期为3月上旬, 由于区域小气候因素的影响, 播期不宜太早。育苗按照贵州省辣椒研究所制定的《辣椒漂浮育苗技术规程》的标准进行实施。在育苗时注重育苗池的建造、营养液的配制、病虫害防控和后期的炼苗。育苗池选址要在地势开阔平整、背风向阳、排水流畅、远离公路和养殖场20 m以上的地方。营养液配制选用三元素复合肥 (m氮∶m磷∶m钾=15∶15∶15) 和尿素按3∶2 (质量比) 的比例混合, 出苗至2叶1心期, 配制浓度为100~200 毫克每升;3叶1心期以后, 配制浓度为300~500 毫克每升。
苗期猝倒病可选用甲霜恶霉灵原1 g对水2 kg喷洒;灰霉病可用 克每升嘧菌酯1 500倍液喷雾防治;蚜虫可用70%吡虫啉, 1公顷用量30 g进行防治。育苗池如有绿藻出现, 可以紧密排盘、减少液面在空气中暴露、加强通风降湿等农业防控措施, 也可以用30 毫克每升的硫酸铜加水进行喷洒, 或配入营养液中进行防控。移栽前7~10 d控水炼苗, 将育苗盘抬出液面, 或把营养液放掉, 使秧苗失水萎蔫, 再进行复水处理8~12 h, 再次进行失水萎蔫, 反复2~3次, 以适应大田的生长环境。壮苗标准:苗龄45~50 d, 株高20cm, 真叶6~8片, 叶色浓绿、肥厚、有光泽, 生长整齐, 子叶不脱落;茎粗壮, 节间短, 茎粗0.3~0.5 cm, 节间长1.0 cm;根系发育良好, 须根发达呈白色;无病虫危害。
2.3 整地做厢覆膜
整地前667 m2施用农家肥2 000~3 000 kg、三元素复合肥50 kg、尿素10 kg, 做厢前进行条施。开厢宽度为1.2 m, 将底肥均匀的条施在厢面上, 起厢高度20 cm, 厢面宽度为80 cm, 要求厢面平直, 宽度一致。地膜宜选用黑色地膜或银黑双色膜, 膜的宽度为1.2 m, 覆膜要求平整对称, 足墒覆膜, 并保证覆完膜后厢面宽度为0.8 m。因白膜在防草、保温、保湿等方面不及黑膜, 不宜采用。
2.4 移栽
移栽期为4月下旬至5月上旬, 海拔较高地域宜晚, 海拔较低及靠河谷地域可适当提早。如海拔高的猴场和补郎乡镇, 春季气温回升较慢, 气温较低, 不宜定植过早。沿三岔河河谷及低海拔地带, 气温回升较快些, 可以适当提前定植。选择晴天、无风下午进行移栽。单厢双行单株定植, 株行距为0.35 m×0.50 m, 667 m2栽植3 000株左右。栽植深度为没过子叶且接近第1片真叶为宜。定植时定植穴要深、土要松, 植株要放在穴的正中间;盖土要轻, 不宜用力按压;盖完土后, 植株四周不贴地膜, 以免高温烧苗。移栽后当天及时浇灌定根水, 定根水需加入杀菌剂烯酰吗啉、杀虫剂高效氟进行预防病害 (灰霉病) 和虫害 (地老虎) , 以免造成断垄缺苗。
2.5 田间管理
2.5.1 追肥
定植后15 d左右追施提苗肥,每亩用尿素5~8 kg。门椒坐果后追施膨果肥, 667 m2施用三元素水溶肥10~15 kg, 进入盛果期后每亩再次追施15 kg三元素平衡肥。后期如出现植株早衰现象, 可以适当追肥, 以叶面肥为宜, 宜用水溶肥料, 因水溶肥见效快、方便施用。大量元素肥料按照1%~3%的量与水进行稀释, 微量元素肥料按照0.01%~0.5%的量与水进行稀释。前期苗小, 宜用低浓度;后期大苗, 可适当加大浓度。
2.5.2 水分调控
辣椒全生育期内, 在普定县域除了定植水以外, 自然降水足以满足辣椒对水分的需求。在低洼地和排水不畅的地块不宜种植辣椒;降雨后应及时排水, 以免造成辣椒根腐病的发生。
2.5.3 整枝
辣椒缓苗开花期至门椒坐果期, 应及时进行整枝。整枝方式是选择晴天将门椒以下侧枝全部摘除。整枝宜早不宜晚, 过晚造成植株养分浪费, 结果期推迟, 影响产量、品质和经济效益。
2.5.4 病害、虫害、草害防控
辣椒生育期内主要病害有灰霉病、根腐病、疫病、炭疽病等, 虫害主要有蚜虫、蓟马、斜纹夜蛾、甜菜夜蛾等。病虫害要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对症下、综合防治。病害剂以咪鲜胺和嘧菌酯类剂防治;虫害主要用吡虫啉、啶虫脒、高效氟和阿维菌素防治;草害主要采用黑膜防除为主, 适当采用化学除草剂 (辣椒专用精喹禾灵) 进行防除。要合理用, 并注意农的安全间隔期适时用。
2.6 适时采收
采收应选择晴天进行, 或阴天无露水时进行。‘黔椒8号’青果果色深绿, 有光泽, 果实达到鲜质量时及时采收。红果应达到果色深红、有光泽、果皮变软前及时采收。贵州普定县域内海拔地势落较大, 受小气候环境影响较, 自然灾害时有发生。高海拔地带以采收青果出售为宜;低海拔地带前期以采收4~6层青果, 后期留适当红果出售为宜。
麦田套种羊角椒 麦套辣椒种植技术
小辣椒其实是辣椒中簇生椒的俗称,因其果实较小且朝天生长,因此又被习惯称作朝天椒或朝天红,是农民的一条致富路。但由于连续种植且管理粗放,使小辣椒的产量和品质有所下降。通过近几年的试验研究和观察分析,认为只要做到培育壮苗、配方施肥、大田精管、防病治病四大关键技术,才能提高产量,增加收入。
一、培育及壮苗技术
苗床应选择背风向阳、土壤肥沃、有水浇条件的生茬地。一般栽植667平方米大田应备8平方米床畦,每畦苗床施150kg、腐熟厩肥0.5kg、尿素0.1kg、磷酸二氢钾1kg磷肥,肥土要拌匀打碎。一般苗床要高出地面20cm。播种前要浇足水,并用75%百菌清600倍液喷洒消毒。播种时,把已浸种催过芽的种子均匀播在床面上,然后用筛过的细土覆盖0.5cm厚,再扎弓覆膜。小辣椒属喜温作物,生长期适宜温度17—30℃,适温度为20—25℃。幼苗拱土前要保持在25—28℃,齐苗后原则上要低于出苗前5℃左右,以便幼苗生长健壮,增强抗寒力、抗病力。
“两叶一心”期苗床保温措施要跟上,若温度持续偏低,会使花芽分化受阻,导致早期落花落果。晴天中午,苗床温度很容易偏高,忌大揭大通风,以防造成幼苗由于温变幅大,失水过多而发生萎蔫或亡。及时间苗并清除杂草、病残体,每隔10—15天喷洒1次50%多菌灵800倍液。移栽前一周左右开始揭去所有薄膜炼苗。
二、整地及配方施肥
精细整地,施足底肥。根据农科院测定,辣椒的需肥特点是N:P:K=1:0.29:1.59,根据这一特点,冬初深耕20cm,初春解冻后667平方米施农家肥3500kg、磷酸二铵20kg、钾肥15kg、尿素20kg、锌肥硼肥各0.5kg,忌施氮肥;或46%尿素60kg、16%过磷酸钙50kg、50%硫酸钾90kg。浅犁细耙后,每隔2m挖一小沟,以利排水。
三、田间管理技术
小苗田间定植7天前后要每667平方米用尿素5—7kg、硼肥1kg、赤霉素5g、根腐灵15袋,将这些、肥、生长素混到一起,用水稀释浇施苗田,使根系粗壮发达,根部无病害侵染。当小辣椒苗长到12片真叶时选择晴天适时移栽,株行距为30×45cm。定植成活后浅锄1次,以后遇雨进行浅中耕,初果期结合中耕进行培土,使行间形成1条小沟,利于防倒、排水,合理追肥。培土时667平方米追尿素5kg、磷酸二铵5kg、三元复合肥7.5kg,若叶面出现轻微生理,用0.3%磷酸二氢钾加1%尿素混合液喷洒2次左右,即可恢复。
四、病虫害防治
小辣椒主要的病害为病,常见有花叶、黄化、坏、畸形等四种症状。由于近几年持续高温干旱,小辣椒前期黄化、后期畸形表现为突出,其典型症状及有效防治方法为:黄化,病株从嫩尖开始变黄,然后出现大量落叶、落花、落果。若田间发现病株,及时用克毒宝与辣椒菌立杀等量混合后再加40%1500倍液、0.3%磷酸二氢钾、1%尿素隔5—7天喷1次,共喷雾3次,症状即消失,植株恢复正常生长;畸形,病株变形,如叶片变成线状,即蕨叶,或植株矮小,分枝极多,呈丛枝状。用750倍液加0.3%磷酸二氢钾0.1%,硫酸锌隔5—7天喷雾1次,共喷3次,防效达90%以上。
高产栽培技术
2.1 备种及种子处理
按照精量播种准备辣椒种子, 每亩用种量约20 g。播种前将种子放入到55~60℃温水中浸种15 min, 期间不断搅拌至水温降到30℃, 继续浸泡6~8 h, 然后捞出稍晾干直接播种, 或用毛巾包裹在28~30℃条件下催芽。
2.2 播种及培育壮苗
贵州省普定县范围内适宜播种期为3月上旬, 由于区域小气候因素的影响, 播期不宜太早。育苗按照贵州省辣椒研究所制定的《辣椒漂浮育苗技术规程》的标准进行实施。在育苗时注重育苗池的建造、营养液的配制、病虫害防控和后期的炼苗。育苗池选址要在地势开阔平整、背风向阳、排水流畅、远离公路和养殖场20 m以上的地方。营养液配制选用三元素复合肥 (m氮∶m磷∶m钾=15∶15∶15) 和尿素按3∶2 (质量比) 的比例混合, 出苗至2叶1心期, 配制浓度为100~200 毫克每升;3叶1心期以后, 配制浓度为300~500 毫克每升。
苗期猝倒病可选用甲霜恶霉灵原1 g对水2 kg喷洒;灰霉病可用 克每升嘧菌酯1 500倍液喷雾防治;蚜虫可用70%吡虫啉, 1公顷用量30 g进行防治。育苗池如有绿藻出现, 可以紧密排盘、减少液面在空气中暴露、加强通风降湿等农业防控措施, 也可以用30 毫克每升的硫酸铜加水进行喷洒, 或配入营养液中进行防控。移栽前7~10 d控水炼苗, 将育苗盘抬出液面, 或把营养液放掉, 使秧苗失水萎蔫, 再进行复水处理8~12 h, 再次进行失水萎蔫, 反复2~3次, 以适应大田的生长环境。壮苗标准:苗龄45~50 d, 株高20cm, 真叶6~8片, 叶色浓绿、肥厚、有光泽, 生长整齐, 子叶不脱落;茎粗壮, 节间短, 茎粗0.3~0.5 cm, 节间长1.0 cm;根系发育良好, 须根发达呈白色;无病虫危害。
2.3 整地做厢覆膜
整地前667 m2施用农家肥2 000~3 000 kg、三元素复合肥50 kg、尿素10 kg, 做厢前进行条施。开厢宽度为1.2 m, 将底肥均匀的条施在厢面上, 起厢高度20 cm, 厢面宽度为80 cm, 要求厢面平直, 宽度一致。地膜宜选用黑色地膜或银黑双色膜, 膜的宽度为1.2 m, 覆膜要求平整对称, 足墒覆膜, 并保证覆完膜后厢面宽度为0.8 m。因白膜在防草、保温、保湿等方面不及黑膜, 不宜采用。
2.4 移栽
移栽期为4月下旬至5月上旬, 海拔较高地域宜晚, 海拔较低及靠河谷地域可适当提早。如海拔高的猴场和补郎乡镇, 春季气温回升较慢, 气温较低, 不宜定植过早。沿三岔河河谷及低海拔地带, 气温回升较快些, 可以适当提前定植。选择晴天、无风下午进行移栽。单厢双行单株定植, 株行距为0.35 m×0.50 m, 667 m2栽植3 000株左右。栽植深度为没过子叶且接近第1片真叶为宜。定植时定植穴要深、土要松, 植株要放在穴的正中间;盖土要轻, 不宜用力按压;盖完土后, 植株四周不贴地膜, 以免高温烧苗。移栽后当天及时浇灌定根水, 定根水需加入杀菌剂烯酰吗啉、杀虫剂高效氟进行预防病害 (灰霉病) 和虫害 (地老虎) , 以免造成断垄缺苗。
2.5 田间管理
2.5.1 追肥
定植后15 d左右追施提苗肥,每亩用尿素5~8 kg。门椒坐果后追施膨果肥, 667 m2施用三元素水溶肥10~15 kg, 进入盛果期后每亩再次追施15 kg三元素平衡肥。后期如出现植株早衰现象, 可以适当追肥, 以叶面肥为宜, 宜用水溶肥料, 因水溶肥见效快、方便施用。大量元素肥料按照1%~3%的量与水进行稀释, 微量元素肥料按照0.01%~0.5%的量与水进行稀释。前期苗小, 宜用低浓度;后期大苗, 可适当加大浓度。
2.5.2 水分调控
辣椒全生育期内, 在普定县域除了定植水以外, 自然降水足以满足辣椒对水分的需求。在低洼地和排水不畅的地块不宜种植辣椒;降雨后应及时排水, 以免造成辣椒根腐病的发生。
2.5.3 整枝
辣椒缓苗开花期至门椒坐果期, 应及时进行整枝。整枝方式是选择晴天将门椒以下侧枝全部摘除。整枝宜早不宜晚, 过晚造成植株养分浪费, 结果期推迟, 影响产量、品质和经济效益。
2.5.4 病害、虫害、草害防控
辣椒生育期内主要病害有灰霉病、根腐病、疫病、炭疽病等, 虫害主要有蚜虫、蓟马、斜纹夜蛾、甜菜夜蛾等。病虫害要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对症下、综合防治。病害剂以咪鲜胺和嘧菌酯类剂防治;虫害主要用吡虫啉、啶虫脒、高效氟和阿维菌素防治;草害主要采用黑膜防除为主, 适当采用化学除草剂 (辣椒专用精喹禾灵) 进行防除。要合理用, 并注意农的安全间隔期适时用。
2.6 适时采收
采收应选择晴天进行, 或阴天无露水时进行。‘黔椒8号’青果果色深绿, 有光泽, 果实达到鲜质量时及时采收。红果应达到果色深红、有光泽、果皮变软前及时采收。贵州普定县域内海拔地势落较大, 受小气候环境影响较, 自然灾害时有发生。高海拔地带以采收青果出售为宜;低海拔地带前期以采收4~6层青果, 后期留适当红果出售为宜。
射阳县黄尖镇农民在啤酒大麦行间套种羊角椒,一般每亩产鲜红椒3OOO千克以上,产值3OOO元左右。
整地做畦畦宽4.8米,沟宽2O公分。每畦栽4个双行羊角椒,小行距5O公分,大行距7O公分,大行间套种-幅啤酒大麦。
选择品种根据巿场需求,选择合适的品种,线椒、朝天椒等小型椒品质虽好,但产量不高,若当地未形成规模,卖不出高价则不宜种植。牛角椒产量虽高,但不宜干制,巿场需求不旺。兖州羊角椒、四川二金条等中型羊角椒,辣味浓,适宜腌制和干制,巿场需求量大,价格较稳定。
培育壮苗结合耕翻苗床施足有机肥,每平方米施棉花苗床肥2OO克,3月下旬制直径7公分的大钵育苗,每钵播3—4粒种子。播前晒种1~2天,并将种子放入55摄氏度的温水中搅拌十几分钟后浸泡l2小时,略晾干。播后盖土l公分厚,上撒少量防治地下害虫,搭架覆膜。出苗后及时间苗,每钵留苗2株。苗高lO公分时,用少量棉花壮苗素化控促壮。同时,加强床温管理,温度不得超过32摄氏度。栽前l周逐渐揭膜炼苗。
精细移栽选择前茬未种过茄果类作物的田块移栽。每亩基施人畜粪肥lOOO千克、磷酸-铵l5千克,整地后每亩用5O%7Oml加水4O千克化除,并覆膜按株距32公分在地膜上打洞、浇水、移栽,每亩35OO穴,每穴2株。
栽后管理挂果时,每亩施尿素lO千克和适量硫酸钾,以后每隔3周每亩施尿素lO千克,共施4次。每次施追肥后培土壅根。防止倒伏。羊角椒根系较浅,不宜深锄。果色鲜红时分批采摘,一般每周采摘一次,遇阴雨隔3~4天采摘一次。后期长势过旺,每亩用缩节安2克化控。霜冻来临前及时抢摘青椒。
防病治虫苗期用托布津、乙膦铝防治炭疽病、病和疫病等。中后期用治萎灵、植病灵、等防治病和枯萎病等。防治病害时液中加适量敌杀。
小辣椒怎么种
小辣椒其实是辣椒中簇生椒的俗称,因其果实较小且朝天生长,因此又被习惯称作朝天椒或朝天红,是农民的一条致富路。但由于连续种植且管理粗放,使小辣椒的产量和品质有所下降。通过近几年的试验研究和观察分析,认为只要做到培育壮苗、配方施肥、大田精管、防病治病四大关键技术,才能提高产量,增加收入。
一、培育及壮苗技术
苗床应选择背风向阳、土壤肥沃、有水浇条件的生茬地。一般栽植667平方米大田应备8平方米床畦,每畦苗床施150kg、腐熟厩肥0.5kg、尿素0.1kg、磷酸二氢钾1kg磷肥,肥土要拌匀打碎。一般苗床要高出地面20cm。播种前要浇足水,并用75%百菌清600倍液喷洒消毒。播种时,把已浸种催过芽的种子均匀播在床面上,然后用筛过的细土覆盖0.5cm厚,再扎弓覆膜。小辣椒属喜温作物,生长期适宜温度17—30℃,适温度为20—25℃。幼苗拱土前要保持在25—28℃,齐苗后原则上要低于出苗前5℃左右,以便幼苗生长健壮,增强抗寒力、抗病力。
“两叶一心”期苗床保温措施要跟上,若温度持续偏低,会使花芽分化受阻,导致早期落花落果。晴天中午,苗床温度很容易偏高,忌大揭大通风,以防造成幼苗由于温变幅大,失水过多而发生萎蔫或亡。及时间苗并清除杂草、病残体,每隔10—15天喷洒1次50%多菌灵800倍液。移栽前一周左右开始揭去所有薄膜炼苗。
二、整地及配方施肥
精细整地,施足底肥。根据农科院测定,辣椒的需肥特点是N:P:K=1:0.29:1.59,根据这一特点,冬初深耕20cm,初春解冻后667平方米施农家肥3500kg、磷酸二铵20kg、钾肥15kg、尿素20kg、锌肥硼肥各0.5kg,忌施氮肥;或46%尿素60kg、16%过磷酸钙50kg、50%硫酸钾90kg。浅犁细耙后,每隔2m挖一小沟,以利排水。
三、田间管理技术
小苗田间定植7天前后要每667平方米用尿素5—7kg、硼肥1kg、赤霉素5g、根腐灵15袋,将这些、肥、生长素混到一起,用水稀释浇施苗田,使根系粗壮发达,根部无病害侵染。当小辣椒苗长到12片真叶时选择晴天适时移栽,株行距为30×45cm。定植成活后浅锄1次,以后遇雨进行浅中耕,初果期结合中耕进行培土,使行间形成1条小沟,利于防倒、排水,合理追肥。培土时667平方米追尿素5kg、磷酸二铵5kg、三元复合肥7.5kg,若叶面出现轻微生理,用0.3%磷酸二氢钾加1%尿素混合液喷洒2次左右,即可恢复。
四、病虫害防治
小辣椒主要的病害为病,常见有花叶、黄化、坏、畸形等四种症状。由于近几年持续高温干旱,小辣椒前期黄化、后期畸形表现为突出,其典型症状及有效防治方法为:黄化,病株从嫩尖开始变黄,然后出现大量落叶、落花、落果。若田间发现病株,及时用克毒宝与辣椒菌立杀等量混合后再加40%1500倍液、0.3%磷酸二氢钾、1%尿素隔5—7天喷1次,共喷雾3次,症状即消失,植株恢复正常生长;畸形,病株变形,如叶片变成线状,即蕨叶,或植株矮小,分枝极多,呈丛枝状。用750倍液加0.3%磷酸二氢钾0.1%,硫酸锌隔5—7天喷雾1次,共喷3次,防效达90%以上。
辣椒播种时间和技术
小辣椒其实是辣椒中簇生椒的俗称,因其果实较小且朝天生长,因此又被习惯称作朝天椒或朝天红,是农民的一条致富路。但由于连续种植且管理粗放,使小辣椒的产量和品质有所下降。通过近几年的试验研究和观察分析,认为只要做到培育壮苗、配方施肥、大田精管、防病治病四大关键技术,才能提高产量,增加收入。
一、培育及壮苗技术
苗床应选择背风向阳、土壤肥沃、有水浇条件的生茬地。一般栽植667平方米大田应备8平方米床畦,每畦苗床施150kg、腐熟厩肥0.5kg、尿素0.1kg、磷酸二氢钾1kg磷肥,肥土要拌匀打碎。一般苗床要高出地面20cm。播种前要浇足水,并用75%百菌清600倍液喷洒消毒。播种时,把已浸种催过芽的种子均匀播在床面上,然后用筛过的细土覆盖0.5cm厚,再扎弓覆膜。小辣椒属喜温作物,生长期适宜温度17—30℃,适温度为20—25℃。幼苗拱土前要保持在25—28℃,齐苗后原则上要低于出苗前5℃左右,以便幼苗生长健壮,增强抗寒力、抗病力。
“两叶一心”期苗床保温措施要跟上,若温度持续偏低,会使花芽分化受阻,导致早期落花落果。晴天中午,苗床温度很容易偏高,忌大揭大通风,以防造成幼苗由于温变幅大,失水过多而发生萎蔫或亡。及时间苗并清除杂草、病残体,每隔10—15天喷洒1次50%多菌灵800倍液。移栽前一周左右开始揭去所有薄膜炼苗。
二、整地及配方施肥
精细整地,施足底肥。根据农科院测定,辣椒的需肥特点是N:P:K=1:0.29:1.59,根据这一特点,冬初深耕20cm,初春解冻后667平方米施农家肥3500kg、磷酸二铵20kg、钾肥15kg、尿素20kg、锌肥硼肥各0.5kg,忌施氮肥;或46%尿素60kg、16%过磷酸钙50kg、50%硫酸钾90kg。浅犁细耙后,每隔2m挖一小沟,以利排水。
三、田间管理技术
小苗田间定植7天前后要每667平方米用尿素5—7kg、硼肥1kg、赤霉素5g、根腐灵15袋,将这些、肥、生长素混到一起,用水稀释浇施苗田,使根系粗壮发达,根部无病害侵染。当小辣椒苗长到12片真叶时选择晴天适时移栽,株行距为30×45cm。定植成活后浅锄1次,以后遇雨进行浅中耕,初果期结合中耕进行培土,使行间形成1条小沟,利于防倒、排水,合理追肥。培土时667平方米追尿素5kg、磷酸二铵5kg、三元复合肥7.5kg,若叶面出现轻微生理,用0.3%磷酸二氢钾加1%尿素混合液喷洒2次左右,即可恢复。
四、病虫害防治
小辣椒主要的病害为病,常见有花叶、黄化、坏、畸形等四种症状。由于近几年持续高温干旱,小辣椒前期黄化、后期畸形表现为突出,其典型症状及有效防治方法为:黄化,病株从嫩尖开始变黄,然后出现大量落叶、落花、落果。若田间发现病株,及时用克毒宝与辣椒菌立杀等量混合后再加40%1500倍液、0.3%磷酸二氢钾、1%尿素隔5—7天喷1次,共喷雾3次,症状即消失,植株恢复正常生长;畸形,病株变形,如叶片变成线状,即蕨叶,或植株矮小,分枝极多,呈丛枝状。用750倍液加0.3%磷酸二氢钾0.1%,硫酸锌隔5—7天喷雾1次,共喷3次,防效达90%以上。
高产栽培技术
2.1 备种及种子处理
按照精量播种准备辣椒种子, 每亩用种量约20 g。播种前将种子放入到55~60℃温水中浸种15 min, 期间不断搅拌至水温降到30℃, 继续浸泡6~8 h, 然后捞出稍晾干直接播种, 或用毛巾包裹在28~30℃条件下催芽。
2.2 播种及培育壮苗
贵州省普定县范围内适宜播种期为3月上旬, 由于区域小气候因素的影响, 播期不宜太早。育苗按照贵州省辣椒研究所制定的《辣椒漂浮育苗技术规程》的标准进行实施。在育苗时注重育苗池的建造、营养液的配制、病虫害防控和后期的炼苗。育苗池选址要在地势开阔平整、背风向阳、排水流畅、远离公路和养殖场20 m以上的地方。营养液配制选用三元素复合肥 (m氮∶m磷∶m钾=15∶15∶15) 和尿素按3∶2 (质量比) 的比例混合, 出苗至2叶1心期, 配制浓度为100~200 毫克每升;3叶1心期以后, 配制浓度为300~500 毫克每升。
苗期猝倒病可选用甲霜恶霉灵原1 g对水2 kg喷洒;灰霉病可用 克每升嘧菌酯1 500倍液喷雾防治;蚜虫可用70%吡虫啉, 1公顷用量30 g进行防治。育苗池如有绿藻出现, 可以紧密排盘、减少液面在空气中暴露、加强通风降湿等农业防控措施, 也可以用30 毫克每升的硫酸铜加水进行喷洒, 或配入营养液中进行防控。移栽前7~10 d控水炼苗, 将育苗盘抬出液面, 或把营养液放掉, 使秧苗失水萎蔫, 再进行复水处理8~12 h, 再次进行失水萎蔫, 反复2~3次, 以适应大田的生长环境。壮苗标准:苗龄45~50 d, 株高20cm, 真叶6~8片, 叶色浓绿、肥厚、有光泽, 生长整齐, 子叶不脱落;茎粗壮, 节间短, 茎粗0.3~0.5 cm, 节间长1.0 cm;根系发育良好, 须根发达呈白色;无病虫危害。
2.3 整地做厢覆膜
整地前667 m2施用农家肥2 000~3 000 kg、三元素复合肥50 kg、尿素10 kg, 做厢前进行条施。开厢宽度为1.2 m, 将底肥均匀的条施在厢面上, 起厢高度20 cm, 厢面宽度为80 cm, 要求厢面平直, 宽度一致。地膜宜选用黑色地膜或银黑双色膜, 膜的宽度为1.2 m, 覆膜要求平整对称, 足墒覆膜, 并保证覆完膜后厢面宽度为0.8 m。因白膜在防草、保温、保湿等方面不及黑膜, 不宜采用。
2.4 移栽
移栽期为4月下旬至5月上旬, 海拔较高地域宜晚, 海拔较低及靠河谷地域可适当提早。如海拔高的猴场和补郎乡镇, 春季气温回升较慢, 气温较低, 不宜定植过早。沿三岔河河谷及低海拔地带, 气温回升较快些, 可以适当提前定植。选择晴天、无风下午进行移栽。单厢双行单株定植, 株行距为0.35 m×0.50 m, 667 m2栽植3 000株左右。栽植深度为没过子叶且接近第1片真叶为宜。定植时定植穴要深、土要松, 植株要放在穴的正中间;盖土要轻, 不宜用力按压;盖完土后, 植株四周不贴地膜, 以免高温烧苗。移栽后当天及时浇灌定根水, 定根水需加入杀菌剂烯酰吗啉、杀虫剂高效氟进行预防病害 (灰霉病) 和虫害 (地老虎) , 以免造成断垄缺苗。
2.5 田间管理
2.5.1 追肥
定植后15 d左右追施提苗肥,每亩用尿素5~8 kg。门椒坐果后追施膨果肥, 667 m2施用三元素水溶肥10~15 kg, 进入盛果期后每亩再次追施15 kg三元素平衡肥。后期如出现植株早衰现象, 可以适当追肥, 以叶面肥为宜, 宜用水溶肥料, 因水溶肥见效快、方便施用。大量元素肥料按照1%~3%的量与水进行稀释, 微量元素肥料按照0.01%~0.5%的量与水进行稀释。前期苗小, 宜用低浓度;后期大苗, 可适当加大浓度。
2.5.2 水分调控
辣椒全生育期内, 在普定县域除了定植水以外, 自然降水足以满足辣椒对水分的需求。在低洼地和排水不畅的地块不宜种植辣椒;降雨后应及时排水, 以免造成辣椒根腐病的发生。
2.5.3 整枝
辣椒缓苗开花期至门椒坐果期, 应及时进行整枝。整枝方式是选择晴天将门椒以下侧枝全部摘除。整枝宜早不宜晚, 过晚造成植株养分浪费, 结果期推迟, 影响产量、品质和经济效益。
2.5.4 病害、虫害、草害防控
辣椒生育期内主要病害有灰霉病、根腐病、疫病、炭疽病等, 虫害主要有蚜虫、蓟马、斜纹夜蛾、甜菜夜蛾等。病虫害要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对症下、综合防治。病害剂以咪鲜胺和嘧菌酯类剂防治;虫害主要用吡虫啉、啶虫脒、高效氟和阿维菌素防治;草害主要采用黑膜防除为主, 适当采用化学除草剂 (辣椒专用精喹禾灵) 进行防除。要合理用, 并注意农的安全间隔期适时用。
2.6 适时采收
采收应选择晴天进行, 或阴天无露水时进行。‘黔椒8号’青果果色深绿, 有光泽, 果实达到鲜质量时及时采收。红果应达到果色深红、有光泽、果皮变软前及时采收。贵州普定县域内海拔地势落较大, 受小气候环境影响较, 自然灾害时有发生。高海拔地带以采收青果出售为宜;低海拔地带前期以采收4~6层青果, 后期留适当红果出售为宜。
射阳县黄尖镇农民在啤酒大麦行间套种羊角椒,一般每亩产鲜红椒3OOO千克以上,产值3OOO元左右。
整地做畦畦宽4.8米,沟宽2O公分。每畦栽4个双行羊角椒,小行距5O公分,大行距7O公分,大行间套种-幅啤酒大麦。
选择品种根据巿场需求,选择合适的品种,线椒、朝天椒等小型椒品质虽好,但产量不高,若当地未形成规模,卖不出高价则不宜种植。牛角椒产量虽高,但不宜干制,巿场需求不旺。兖州羊角椒、四川二金条等中型羊角椒,辣味浓,适宜腌制和干制,巿场需求量大,价格较稳定。
培育壮苗结合耕翻苗床施足有机肥,每平方米施棉花苗床肥2OO克,3月下旬制直径7公分的大钵育苗,每钵播3—4粒种子。播前晒种1~2天,并将种子放入55摄氏度的温水中搅拌十几分钟后浸泡l2小时,略晾干。播后盖土l公分厚,上撒少量防治地下害虫,搭架覆膜。出苗后及时间苗,每钵留苗2株。苗高lO公分时,用少量棉花壮苗素化控促壮。同时,加强床温管理,温度不得超过32摄氏度。栽前l周逐渐揭膜炼苗。
精细移栽选择前茬未种过茄果类作物的田块移栽。每亩基施人畜粪肥lOOO千克、磷酸-铵l5千克,整地后每亩用5O%7Oml加水4O千克化除,并覆膜按株距32公分在地膜上打洞、浇水、移栽,每亩35OO穴,每穴2株。
栽后管理挂果时,每亩施尿素lO千克和适量硫酸钾,以后每隔3周每亩施尿素lO千克,共施4次。每次施追肥后培土壅根。防止倒伏。羊角椒根系较浅,不宜深锄。果色鲜红时分批采摘,一般每周采摘一次,遇阴雨隔3~4天采摘一次。后期长势过旺,每亩用缩节安2克化控。霜冻来临前及时抢摘青椒。
防病治虫苗期用托布津、乙膦铝防治炭疽病、病和疫病等。中后期用治萎灵、植病灵、等防治病和枯萎病等。防治病害时液中加适量敌杀。
辣椒是大多数家庭中不可缺少的一味调味料,很多地区甚至非常嗜辣,因此种植面积也非常大。现在辣椒种植模式多以露地栽培和大棚栽培为主,下面一起学习露地辣椒种植技术。
一、种植时间
辣椒是喜温作物,的生长温度为白天25-30度,夜晚温度为15-18度,温度过高过低都会影响辣椒的生长。辣椒发芽的适宜温度为25-30度,在温度低于15度或高于35度时,辣椒种子便不会发芽,所以在种植辣椒时,应根据当地的气候特点来决定。比如温暖的南方,种植辣椒的时间可在每年的3-4月份,北方则要推迟到4-5月份,为了使辣椒更早一点进入到结果期,可先在育苗床上育苗,然后在移栽到大田中,这样便可以提早15-20天来种植辣椒。
二、育苗定植
因为辣椒种子发芽时对气温较为敏感,所以为了使辣椒更好的发芽,在种植辣椒时是先育苗后种植。在育苗前,可将辣椒种子在太阳下暴晒1-2天,既可以将种子表面携带的病菌杀,还可以提高辣椒种子的发芽率。然后在准备好的苗床上先浇透水后,将辣椒种子均匀的撒在苗床上,并覆盖一层薄土后。在辣椒出芽前,要每天喷水1次,使苗床一直处于湿润状态,一般在种植后的6-7天便可以出苗,在辣椒出苗一多半时,并覆盖一层薄土,防止辣椒苗根系漏出来。在辣椒苗长到5公分左右时,便可以在中午时适当通风透气,在辣椒苗长出4-5片真叶后,便可以进行移栽。
三、施肥整地
种植辣椒特别忌讳连作,容易导致辣椒出现病虫害,影响辣椒的产量,所以在种植辣椒时,不要和茄子、西红柿、土豆等同科类作物连坐。辣椒在生长期间对水分较为敏感,所以在选择地块时,应选择向阳、排水方便、土壤肥沃的地块来种植。在施底肥之前要深翻土壤,深度在20公分左右,然后在撒入底肥,底肥可选择充分腐熟的农家肥,每亩地施入量为4000-5000公斤,并每亩地加入15-20公斤的过磷酸钙。然后将肥料和土壤充分混合,便可以整地种植。
四、移栽定植
当辣椒苗长出3-4片真叶,气温也超过15度时,便可以开始移栽定植。种植过早,因地温还很回温,容易导致辣椒植株长势缓慢,还特别容易落花。辣椒定植的 株间距为30公分左右,行间距为50公分,每穴可根据品种的不同栽种2-3棵。在定植后及时浇水,提高辣椒的移栽成活率。
五、苗期管理
辣椒不同生长期的生长特点不同,管理的方法也不同。辣椒在定植后到采摘前应以提高辣椒植株长势、促进根部发育为主,当辣椒开始开花结果时,则要以促进植株长势和提高辣椒的开花结果量为主,等到了高温时,则要开始保根保秧,防止辣椒在炎热夏季出现株或植株长势减弱的情况发生。等到了辣椒结果后期,则要加强管理工作,延长辣椒的生长时间,从而提高辣椒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