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卖菜这件小事上,为什么互联网巨头打不过农贸市场
因为农贸市场里面的蔬菜都是新鲜的,而互联网的都是囤积的货物
美国电商巨头为什么不卖菜 美国为什么不搞电商
美国电商巨头为什么不卖菜 美国为什么不搞电商
因为菜重要的是新鲜,而且需要人们肉眼去观察
这是因为互联网上的无法保证蔬菜的新鲜程度
因为在买菜时,人们都要想要新鲜的菜,而且菜一般都不会进行囤货
竞争对手纷纷倒下:这个华人是怎么在美国做生鲜电商的
生鲜电商号称电商的一片蓝海,国内如此,在美国也不例外。在经历先行者Webvan的失败案例后,美国生鲜电商的发展变得更为谨慎,但依然是资本和创业者热衷的领域。
目前,美国的生鲜电商市场上既有新兴的创业公司,如Instacart、Good Eggs、Farmigo等,也有大的电商巨头,如Amazon和Google。
国内有京东,我买网,谷登农批网,一亩田、农商友供应商、阿里巴巴、顺丰优选等
Grubmarket成立于2014年2月,总部位于硅谷,创始人叫徐敏毅,是一位美籍华人。2016年8月则刚刚获得2000万美元的B轮融资,投资方包括复兴等8家知名投资公司,加上此前1000万的A轮融资200万的种子基金,目前共融资3200万美元。
而同时期,大部分的生鲜电商是下滑趋势:
Farmigo:2016年7月停止生鲜配送业务,仅做农场管理系统;
Farmstr:2015年2月停业;
Instacart:2015年底裁员12人;2016.3月宣布同时降低对配送员的运费补贴以及营销费用。
Good Eggs:2015年8月关闭除旧金山以外的业务,裁员140人。
分析Grubmarket在这个时期的“逆天”表现,既有模式上的异,也有华人创业者的勤劳务实和节俭。
为了比较产品和价格方面的不同,笔者对比了Grubmarket、Instacart、Good
Eggs三家电商和Whole
Foods超市部分产品的价格。大体而言,Grubmarket在水果、蔬菜等产品方面具备明显的价格优势,但是在一些相对标准化和易仓储的产品方面价格并没有优势,有的还略贵。比如当地知名农场Clover旗下的有机牛奶和散养鸡蛋,牛奶价格相无几,而同规格的散养蛋,Grubmarket却略贵一点。
其实仔细思考一下这几家公司的模式很容易理解这一点,因为Grubmarket是直接对接中小农场和客户,无中间商,无中间仓储,自然流通成本比其他家的低,而且这些中小农场的优势产品也正是这些新鲜的本地水果和蔬菜。但是,如果是标准化大型供应商的产品,还有那些仓储运输方便的产品,这种模式就不在有优势了。
另外,预定模式无法吸引那些寻求购物便利的客户群体。Grubmarket目前也在考虑扩大一些商品的仓储来提供次日送达的服务,但是增加这些固定成本之后,原有的价格优势是否就不具备了呢?毕竟这种模式下,订单量大的商家更有优势。
在Grubmarket看似一帆风顺的发展路径中,这些问题都成为她不得不面对的挑战。
如何评价“互联网巨头正在夺走卖菜商贩的生机”现象?
我觉得这些互联网巨头也太没人性了,因为他们这种行为是等于剥夺了卖菜商贩的生机。
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现象,以后的生活会越来越智能化的,网上买菜是一种趋势,既方便又快捷,卖菜商贩要转变思维,迎头而上。
我觉得这是发展的趋势,人们消费的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化,自然得选择对自己有利方便的。
这是一个可怕的斗争,菜农没有技术,没有大数据只能走一步看一步,大佬们会把他们逼得失业,这个大数据的时代真的活得太激烈了。
互联网巨头毁灭卖菜商贩?垄断的破坏力超出你的想象
近一个话题很火,互联网巨头在夺走卖菜商贩的生计。
可以预料到,当互联网巨头用天量级补贴将小商贩击垮,并建立垄断优势后,打车软件和外的故事或许会重演。
发给我们的补贴,未来终要以平台费的形式,从我们身上赚回来。
可是,真的是赚一点平台费那么简单吗?
就如同外卖平台对于外卖员和商家强势,打车平台对于司机的强势一样。
如果生鲜电商形成垄断后,又会以怎样的形式压榨上下游呢?
2005年的时候,曾经对英国的咖啡产业链进行过调研,并揭示了一个残酷的规则体系。
一公斤的咖啡成本要29美分,可是乌干达的农民只能获得14美分的收购价。
采购商只接受这个价格,咖啡农要么赔本卖掉,要么什么都得不到。
采购商赚到钱了吗?
并没有,他们收到了咖啡豆,用19美分的价格卖给了加工厂,几乎也是一个不赚钱的价格。
加工厂赚钱了吗?
也没有,加工完的咖啡运到乌干达的首都,卖给贸易商也不过26美分的价格,没什么油水。
奇怪的是,贸易商也没什么油水,他们负责分拣、出口,在每公斤咖啡豆上只赚到1美分。
钱都被谁赚走了呢?
某家全球知名的消费品公司。
他们伦敦烘焙工厂的咖啡收购成本是1.64美元每公斤,研磨烘焙后,价格就上升到每公斤26.4美元。
加工一公斤咖啡,这家公司拥有24.76美元的收入。
它是否有能力出让一点点零头的利益出来,让咖啡收购价上升至29美分,至少让乌干达的农民不至于饿肚子呢?
轻而易举,但它不会做。
这就是垄断资本,所有的垄断资本都是这样做的。
它们只会利用自己在产业链中的垄断地位去可能地压榨上下游,用天量级资本去击垮所有的反抗者。
在做期货之前,我对于产业链的理解是肤浅的。
我曾经天真的以为,供需决定价格,生产、消费、库存等因素决定了供需。
但现在我倾向于,话语权决定了市场。
谁在整个环节中占据的话语权,谁就掌控了库存,掌控了供需,掌控了价格,掌控了利润。
投机资本在东北大豆产区疯狂的扫货,有多少收多少。数十亿资金疯狂囤豆,豆价飞升,而山东的榨油厂却因为买不到豆子,缺豆停机。
这就是话语权。
玻璃价格飙升至 历史 位,产能超过往年,市场一片供不应求的景象。而主要原材料的纯碱企业却面临滞销,库存积压。
这就是话语权。
产业链就像是沙漏,中间窄的那个部分拥有的话语权,并掌握了上下游的利益的分配权力。
如何成为沙漏中窄的那部分呢?
人少,钱多。
卖菜领域的巨头们,他们在做的事情很简单。
杀光其他玩家,成为钱多的那一个。
在巨头卖菜出现之前,卖菜领域是否存在巨头垄断呢?
超市时代,垄断就是存在的。只不过在我国不明显。
在非洲,这种垄断甚至出现过当地农民想要火烧超市的。
因为超市从外地运来了大量廉价的蔬菜、水果和食物,本地的农业生产者被击垮,只能被迫种植其他更为廉价的东西。
在,这种垄断也已经很成熟了。
比如说英国,一方面每个城市都有大型的Tesco,而在各个街区都有类便利店式的Tesco Express。
销售廉价生鲜品的品牌连锁无处不在,而小商贩只能转型成为模式,集中在城市的中心商业区,毗邻大型超市,主打本地原产优选的异化产品。
在我覆盖到的地方,你只能生产我指定的东西。
否则,要么没地卖,要么卖不过。
在发达,这种垄断还好,毕竟农业人口少,人均土地面积大。
而在农业人口密集的发展家,这种垄断终毁掉很多地区大量人口的生计,塑造一个个乌干达咖啡农民那样的悲剧。
这种破坏并非是用菜贩的就业去创造配送员就业的置换,而会是美国机械化生产的廉价产品破坏小农经济的那种毁灭。
互联网卖菜平台一旦只剩下一两家,会将这种垄断的速度和深度都加到。
平台收入化,这一准则总有一天会去压榨产业链上的每一个个体。
我自己也是卖菜平台的深度用户。
就上个周,补贴价0.33元一斤的甜玉米,让我一度以为自己和1.25元一斤的饲料用黄玉米是处在两个时空。
1.5元一斤的红壳鸡蛋,让我觉得1.85元一斤的期货价格似乎还不算低。
便宜到这种程度了,还能够。
我知道这种垄断的风险,可是作为消费者还是在用脚投票。
的资本,脆弱的人性。
互联网巨头和菜农抢生意,我们该点赞吗?
该点赞,这是多元化市场竞争的表现。市场化竞争鼓励多元合作与发展,互联网巨头和菜农抢生意有助于双方提升农产品品质和服务质量。
不觉得应该点赞,菜农吃一口饭不容易,互联网大头吃一口饭很容易,应该留一些给菜农,让他们有活着的希望。
该点赞。只要价格实惠,在网上买菜是很方便的,不过品质方面要有保证才行。部分菜农也可参与到配送、货源里面,一些没参与进去的菜农也能获得收益,毕竟市场的前景是很广大的。
该点赞,因为他们也不算跟菜农抢生意,因为服务的人群不一样,而且这样能更方便消费者
轮回,千百万年了,没人能打破。强中自有强中手。
对于这种行为,我认为我们不应该点赞,因为这样会导致菜农的收益进行损失,我认为这是不对的。
应该点赞。巨头采取“地头+消费者”的模式减少了中间环节,使消费者能得到实惠,而菜农只要学习这种先进的经营模式,就能很好的生存下去。
不该点赞,因为作为互联网巨头,应该用自己的方法去帮助菜农,而不是和他们抢生意,这样是十分不道德的。
我认为不该点赞。因为菜农付出的多,获得利润少,互联网巨头介入会给菜农造成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