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在欧洲传播的原因及影响
玉米在欧洲传播的原因及影响是带回欧洲与扩散。根据相关息显示:航渡到美洲从当地中发现了玉米等作物,回欧洲时带了一些,)献给了他次远行的资助人。从此,玉米开始在西班牙扩散。
欧洲玉米种植_欧盟玉米产量
欧洲玉米种植_欧盟玉米产量
欧洲玉米种植_欧盟玉米产量
欧洲和非洲是玉米之乡
墨西哥是玉米之乡
在墨西哥湾的东南方,有一块向北凸出的半岛-尤卡坦半岛。这里曾经产生过光辉灿烂、昌盛一时的玛雅文化。出土的文物表明,印第安人在这里把野生玉米驯化为栽培作物。所以人们又把玛雅文化称之为“玉米文化”。今天在墨西哥博物馆里展出的无数玉米植株、果穗遗体和石器表明,远在7000多年前,居住在墨西哥的印第安人就己经种植和食用玉米了。
墨西哥位于北纬15-32度之问,三面环山,中间是一片海拔千米以上的高原。墨西哥其有热带、亚热带和温带等多种气候条件。这些为玉米的生长发育和印第安人的繁荣昌盛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在墨西哥印第安人的语言中,玉米早的名字叫“印第安谷气”。15世纪末到达的时候,墨西哥印第安人种植的玉米至少已有700多个品种了。
在墨西哥,众多古迹以及建筑物上都显示着古代印第安人为其选择和培育的玉米而骄傲。墨西哥城市中心的文化公园里,矗立着一座引人瞩目的雕像。慈祥的母亲怀抱着可爱的婴儿。孩子手捧一本绿皮书,它象征着人类的物质文明旁边一个美丽的小姑娘手捧着一个金灿灿的玉米果穗,它象征着千百年来抚育印第安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瑰宝。
在墨西哥博物馆展示的出土文物和国民宫里的许多显示印第安民族风情的壁画,仿佛把人们引进了古代印第安人辛勤劳动种植玉米的岁月。有一幅壁画显示印第安人在辽阔田野里种植玉米的情景;阳春三月,次喜雨滋润大地一年一度的玉米播种季节就开始了。男人手执着削尖的木棍儿,弯着腰在地里戳一个洞穴,紧跟在身后的女人撒进去几粒玉米,孩子们给盖上土,再用力踩上一脚,播种就算完成了。
博物馆的另一幅巨大壁画显示了古代印第安村庄玉米丰收的景象。田野里的玉米植株迎风挺立,沉甸甸的果穗赏心悦目。即将开始的收获季节使印第安人繁忙起来。人们穿着节日的盛装,跳起欢乐的舞蹈。他们燃起堆堆篝火,烹炙美味的火鸡。这幅图画中标记的A与B显示出均匀整齐的玉米地,人们己经为丰收的玉米准备好了仓房。在相距不远的另一个玉米种植区,看上去虽然植株稀疏,但却生长整齐,茁壮、下垂的果穗长的特别大。这是专为奉献玉米神种植的玉米祭品。这个小区四周严格地进行隔离,有几个印第安人专门驱赶企图偷食玉米子粒的飞禽。
出土文物还有儿千年前印第安人曾经使用过的石磨、石臼以及石制的作烘烤用的炉灶。还有一种光滑的椭圆形石头,是用来焙炙玉米薄饼的。很多印第安部族至今还沿袭古代做玉米薄饼的习惯。妇女把掺和好的玉米面一团团揪下来,熟练地挤压成薄薄的玉米饼放在石制的饼铛上烤炙,烤熟后撒上一层煮熟的黑豆、辣椒面或猪肉丝。
现在,玉米仍然是墨西哥的主食。用玉米加工的主副食品达150多种,甚至在国宴上,一定也要有几道以玉米为原料制作的风味别致的佳肴!
世界玉米的生产概况是什么?
玉米在世界范围内分布广泛,现今在有人类居住的各大洲都有栽培,其中以北美洲种植面积,其次为和非洲,再次为拉丁美洲和欧洲。从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划分,世界玉米的集中种植区主要分布在北半球温暖地区,即7月份等温线在20~27℃,无霜期在140~180d的范围内。其中适宜种植玉米的地区有美国中北部的玉米带,中南美洲的墨西哥、秘鲁,欧洲的多瑙河流域,的华北平原和东北平原。随着人工驯化与农业生产的发展,玉米种植地域逐渐向亚热带、温带推进,玉米的种植北界现今已达48癗,南界已达40癝;而一些用作青饲的玉米已发展到58~60癗的地区,比如,在欧洲已北移到60癗(挪威),北美洲北界到加拿大南部,已达到50癗。玉米分布的广泛性还体现在无论是低于海平面的里海盆地,还是海拔超过4000m的秘鲁安第斯高原,无论是夏季时间很短的加拿大北缘,还是终年炎热的厄瓜多尔和哥伦比亚赤道地区,玉米都作为栽培作物在那里种植。
2004年全世界的玉米种植面积为14514万hm2,稍少于小麦(21756万hm2)和稻谷(15326万hm2);而玉米的总产70529万t,则大于小麦(62409万t)和稻谷(60850万t)(:)。因此,从种植面积看玉米是世界第三大作物,而从产量看玉米已成为大作物。美国、和巴西是玉米的主产国,其播种总面积和总产均排在世界的前三位。
请教下,欧洲种玉米做什么用?很多是做乙醇吧,的玉米是做淀粉,饲料之类!终会进入人体的!珍重!
欧洲种玉米更多的是为了喂牛喂鸡之类的作饲料。只有美国大规模推广过用玉米生产乙醇。
玉米本来就是可以作为食物用的,只要没有农残留或者其他有害的转基因在里面。
有的的玉米是要青稞的比如墨西哥玉米就是亩产2-8吨
美洲的文明就是建立在玉米上的
欧洲“似火烧”,粮食备受“烤”验,玉米凶多吉少?
原创出品,禁止转载,违者必究。
已值8月,但欧洲天气仍在过“大暑”,并且从目前来看,不仅没有缓解的意思,反而愈演愈烈,这无疑是把欧洲放在火上烤。
备受“烤”验的还有欧洲的粮食。
以玉米为例,今年由于降雨匮乏,欧洲的玉米从播种时就遭遇了很大压力,接着又在关键的生长期遭遇了罕见的热浪。
虽然自粮食恢复出口以后,全球市场拭目以待,全球粮食供给紧张的情绪也稍有好转,但是欧洲玉米的处境却变得岌岌可危。
例如,法国近日迎来了今夏以来的第四波热浪,根据法国上周发表的声明称,法国正面临有史以来的干旱。
而法国预计,新一轮的干旱至少会持续到本月中旬。
根据统计,法国7月份时的平均降雨量还不足1厘米,是1961年3月以来干燥的一个月。
根据当地媒体,目前已有超过100个市镇的供水管道中已经没有饮用水了。
干旱缺水不仅威胁着人们的正常生活,对农作物的打击也异常大。
作为欧盟玉米大生产国,法国每年的玉米产量约为1600万吨左右,而法国玉米消费较少,因此大部分玉米都用于出口。
但是显然,干旱对玉米产量正在形成威胁。
法国上周发布报告显示,预计该国2022年玉米产量仅为1266万吨,同比减少19%,比近5年的平均值还低了9.1%。
并且这还并不是坏的预期,因为受持续干旱影响,玉米的单产可能进一步降低,这将意味着玉米产量可能会进一步下降。
而作为欧盟第二大玉米生产国的罗马尼况也不容乐观。
罗马尼亚农业用地面积约为1470万公顷,约占到国土面积的61.7%,其土壤比较肥沃,全年气温适中,适宜发展农业,因此也有“欧洲粮仓”的美誉。
罗马尼亚种植的主要作物就是玉米和小麦,约占到总种植面积的60%。
但是由于夏季经常高温干旱,再加上灌溉能力有限,因此罗马尼亚的玉米产量波动性很大。
例如,当前欧洲的干旱就对罗马尼亚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据统计,当前罗马尼亚就有近3/4的产区受到不同程度干旱的影响,由于干旱,很多农民弃种了玉米而改种了耐旱性更强的葵花籽。
这也使得该国玉米产量面临下滑的风险。
同样影响的还有匈牙利。
玉米和小麦也是匈牙利的主要粮食作物,其种植面积占到了粮食种植面积的80%以上。
近些年来,匈牙利的玉米和小麦产量略有波动,但总体呈上升的趋势。
但由于受干旱影响,匈牙利约有30万公顷的玉米被毁,很多地方的庄稼无法收割,这样的损失是十分惊人的。
匈牙利农作物种植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外多瑙河,这些地区尚好,收成适中,但是大平原地区干旱比较,收成不容乐观。
再加上降雨匮乏使得多瑙河水位大幅下降,预计匈牙利今年的玉米产量可能将是2010年以来的。
这么来看,欧洲玉米有点“凶多吉少”,本来指望着玉米运输受阻,欧洲玉米能够加大出口从而补上这一缺口,但现在看来欧洲玉米也自身难保。
一旦欧洲玉米出现大幅减产又将会对玉米市场产生重要冲击,显然,全球粮食的风浪还远没有平息。
更多内容欢迎收藏“新农观”,一起了解新时代下三农的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