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佳节中秋节的发展历程


中秋节的发展历程

中秋节的发展历史

中秋佳节中秋节的发展历程中秋佳节中秋节的发展历程


中秋佳节中秋节的发展历程


中秋佳节中秋节的发展历程


中秋节赏月的风俗,据历史学家推断,最初是古代宫廷文人兴起,然后扩散到民间的。早在魏晋乐府《子夜四十歌》中,就有一首《秋有月》描写道:“ 仰头望明月,寄情千里光。”

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中秋节开始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就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传说唐玄宗梦游月宫,得到了霓裳羽衣曲,民间才开始盛行过中秋节的习俗。

北宋,正式定八月十五为中秋节,并出现“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的节令食品。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说:“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而且“弦重鼎沸,近内延居民,深夜逢闻笙芋之声,宛如云外。间里儿童,连宵婚戏;夜市骈阗,至于通晓。”

吴自牧《梦梁录》说:“此际金凤荐爽,玉露生凉,丹桂香飘,银蟾光满。王孙公子,富家巨室,莫不登危楼,临轩玩月,或开广榭,玳筵罗列,琴瑟铿锵,酌酒高歌,以卜竟夕之欢。至如铺席之家,亦登小小月台,安排家宴,团围子女,以酬佳节。虽陋巷贫篓之人,解农市酒,勉强迎欢,不肯虚度。

此夜天街卖买,直至五鼓,玩月游人,婆婆于市,至烧不绝。”更有意思的是,《新编醉翁谈录》记述拜月之俗:“倾城人家子女不以贫富能自行至十二三,皆以之眼眼饰之,登楼或中庭焚香拜月,各有所朝;男则愿早步蟾宫,高攀仙桂。……女则愿貌似嫦娥,圆如皓月。”

中秋节的起源

关于中秋节的起源,说法较多。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礼记·月令》上说:“仲秋之月养衰老,行糜粥饮食。”

它起源于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动。《礼记》上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夕月就是祭月亮,说明早在春秋时代,帝王就已开始祭月、拜月了。后来贵族官吏和文人学士也相继仿效,逐步传到民间。

中秋节最早可以追溯到什么时候?

唐朝初年。

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佳节。根据史籍的记载,“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到魏晋时,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扩展资料:

中秋节赏月的风俗,据历史学家推断,最初是古代宫廷文人兴起,然后扩散到民间的。早在魏晋乐府《子夜四十歌》中,就有一首《秋有月》描写道:“ 仰头望明月,寄情千里光”。

中秋节有许多别称:因节期在八月十五,所以称“八月节”、“八月半”;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中秋节月亮,象征团圆,因而又叫“团圆节”。在唐朝,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

参考资料:

中秋节最晚是哪一年

中秋节每年都是农历的八月十五日,没有哪一年最晚;

中秋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秋夕祭月演变而来。祭月,历史久远,是古代我国一些地方古人对“月神”的一种崇拜活动,二十四节气的“秋分”,是古老的“祭月节”。中秋节普及于汉代,汉代是我国南北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融合时期,各地文化上的交流使节俗融合传播。

“中秋”一词现存文字记载最早见于汉代文献,成书于两汉之间的《周礼》(世传为周公旦所著,实际上成书于两汉之间)中说,先秦时期已有“中秋夜迎寒”、“中秋献良裘”、“秋分夕月(拜月)”的活动。

中秋节解释:

中秋节成为认定的全国性节日,大约是在唐代。唐代时中秋风俗在我国北方已流行。《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赏月风俗在唐代的长安一带极盛,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

并将中秋与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杨贵妃变月神、唐明皇游月宫等神话故事结合起,使之充满浪漫色彩,玩月之风方才大兴。唐代是传统节日习俗揉合定型的重要时期,其主体部分传承至今。

中秋节最早是在公历9月8日左右 最晚是在10月8日左右

现代最晚一次应是1976年10月8日

经过对近一千年农历数据的筛查,发现

近一千年

中秋节最早是9月7日,最晚是10月8日.

9月7日的中秋节有 2052,2272,2454,2644,2826,2845,2921,2940,2997.

9月8日的中秋节有 1843,19,1938,2215,2310.

根据日月合朔时间,最早和最晚的中秋节应该是2845年和2215年.

中秋节最早在哪个朝代?

中秋节最早在哪个朝代?

中秋节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成为与春节齐名的主要节日之一。受中华文化的影响,中秋节也是东亚和一些尤其是当地的华人华侨的传统节日。自2008年起中秋节被列为法定节日。2006年5月20日,列入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是流行于众多民族与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时在农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八月十六。

中秋节最早在哪个朝代就被确立了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根据我国古代历法,农历八月十五日,在一年秋季的八月中旬,故称“中秋”。一年有四季,每季又分孟、仲、季三部分,因为秋中第二月叫仲秋,故中秋也称为“仲秋节”。到魏晋时,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相传古代齐国丑女无盐,幼年时曾虔诚拜月,长大后,以优良品德入宫,但未被宠幸。某年八月十五赏月,天子在月光下见到她,觉得她美丽出众,后立她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来。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称,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随着的不断发展,古人给予月亮许多传说,从月中蟾蜍到玉兔捣,从吴刚伐桂到嫦娥奔月,丰富的想象力为月宫世界描绘了一幅幅斑驳陆离的胜景。自汉至唐,骚人墨客纷纷吟咏月亮及月中之事,八月十五月圆时成为抒发感情的时刻。至北宋太宗年间,官家正式定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取意于三秋之正中,届时万民同庆。中秋之夜,明月当空,清辉洒满大地,人们把月圆当作团圆的象征,把八月十五作为亲人团聚的日子,因此,中秋节又被称为“团圆节”。 中秋节成为一年之中的重大节日,又与科举考试有着极其微妙的关系,在我国封建,开科取士,一直是统治者十分重视的一件大事。而三年一次的秋闱,恰好安排在八月里举行。胜景与 结合在一起,人们便将应试高中者,誉为月中折桂之人。每到中秋,必须进行隆重庆贺,成为全的重要风俗,经朝历代,盛行不衰,中秋节逐渐成为我国四大节日(春节、清明、端午、中秋)之一。

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都最早在哪个朝代就有了?

春节, 夏朝,又称夏历

元宵节 汉朝,隋唐时发展成盛大的灯市 到宋元时期

端午节 最早应该是 西汉的“枭羹 到 屈原战国时期才开始流行

中秋节 宋朝

黄莺吟最早在哪个朝代

古琴曲《黄莺吟》,载于南宋末陈元靓《事林广记》“琴谱总说”章,全名《开指黄莺吟》,与姜白石《古怨》一曲,似乎为现存最早的琴歌。

灯会最早在哪个朝代

灯会(即灯展)是一种古老的民俗文化。一般指元宵节时,由 举办的大型的灯饰展览活动,并常常附带有一些民俗活动,极具传统性和地方特色。正月十五元宵节,汉族民间有观赏花灯的习俗。灯会始于汉,兴于唐,盛于宋。东汉顺帝时沛国丰人张道陵在四川鹤鸣山创“五斗米道”而举行的“燃灯祭斗”仪式,要算迄今了解到的最古老的原始灯会。

2006年,江苏省南京市申报的秦淮灯会经批准列入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类别:民俗;编号:Ⅹ-50)

2008年6月7日,灯会经批准列入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词最早在产生在哪个朝代

词的起源有几种说法:

1)词这一文学形式,起于唐代,而在宋代迎来了它的全盛期。词的发生与唐代的新音乐有密切关系。作为古代...这些外来音乐与地方民谣经由教坊而普遍流行起来,合上这些旋律(曲子)歌唱的歌词(曲子词)就是词的起源。

2)词就其本来性质而言,是歌辞,是广义上的诗歌的一种。

古代的诗歌,向来同音乐有相当密切的关系。如先秦时代的《诗经》全部和《楚辞》的一部分,以及汉魏六朝乐府诗,原来都是配乐演唱的。不过音乐特别是娱乐性的音乐是在不断变化的,旧的音乐消亡、转变以后,原来的歌辞就成为纯粹的文字作品,而有新的音乐和新的歌辞来取而代之。譬如《诗经》到汉代就只有少数还能唱,而汉乐府到了六朝,同样多数是不能唱的了,六朝人以及唐人所写的古题乐府诗,都只用于诵读,而不是歌辞。

唐代音乐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这种变化实际在唐以前已经进行了很久,其主要特征是原产于西域的“胡乐”尤其是龟兹乐大量传入中土,与汉族原有的以清商乐为主的各种音乐相融合,产生了一种新的音乐——燕乐。“燕乐”的名目,在隋代就有,而在唐代大盛,其部类也经过新的修定。唐代经济繁荣,人们的生活丰富多彩,音乐成为唐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娱乐享受。特别是在开元、天宝年间,玄宗精通并酷爱音乐,在宫中蓄养数百人的乐团,号称“皇家梨园”,更促进了上音乐歌舞的流行。而燕乐新鲜活泼,曲调繁多,使用各种不同的乐器伴奏,富于变化,故尤为人们所爱好。宋郭茂倩《乐府诗集·近代曲辞》论唐代燕乐,说它“盛于开元、天宝,其着录者十四调二百二十二曲。”而唐人崔令钦的《教坊记》(教坊是专掌俗乐的宫廷音乐机构,也为官场宴集提供歌舞娱乐)所载教坊曲则有三百二十四种,大都也是流行于开元、天宝年间的。这些燕乐曲调有舞曲,也有歌曲,歌曲的歌辞就是词的雏形,当时叫作“曲子词”。

所以,唐代的燕乐歌辞本来与从前的乐府歌辞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但在其发展过程中,却逐渐形成一个显著的特点,即严格按照乐曲的要求来制作歌辞,包括依乐章结构分遍,依曲拍为句,依乐声高下用字,其文字形成一种句子长短不齐而有定格的形式。这种情况是过去的乐府歌辞所没有的。到了中唐以后众多文人用这种制辞方式进行创作,这种新体歌辞逐渐成为文学中一种重要的体裁,就是后来通常所称的“词”。

满意请点选右上角采纳,不满意请继续追问~~~

词的起源有几种说法:

1)词这一文学形式,起于唐代,而在宋代迎来了它的全盛期.词的发生与唐代的新音乐有密切关系.作为古代...这些外来音乐与地方民谣经由教坊而普遍流行起来,合上这些旋律(曲子)歌唱的歌词(曲子词)就是词的起源.

2)词就其本来性质而言,是歌辞,是广义上的诗歌的一种.

古代的诗歌,向来同音乐有相当密切的关系.如先秦时代的《诗经》全部和《楚辞》的一部分,以及汉魏六朝乐府诗,原来都是配乐演唱的.不过音乐特别是娱乐性的音乐是在不断变化的,旧的音乐消亡、转变以后,原来的歌辞就成为纯粹的文字作品,而有新的音乐和新的歌辞来取而代之.譬如《诗经》到汉代就只有少数还能唱,而汉乐府到了六朝,同样多数是不能唱的了,六朝人以及唐人所写的古题乐府诗,都只用于诵读,而不是歌辞.

唐代音乐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这种变化实际在唐以前已经进行了很久,其主要特征是原产于西域的“胡乐”尤其是龟兹乐大量传入中土,与汉族原有的以清商乐为主的各种音乐相融合,产生了一种新的音乐——燕乐.“燕乐”的名目,在隋代就有,而在唐代大盛,其部类也经过新的修定.唐代经济繁荣,人们的生活丰富多彩,音乐成为唐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娱乐享受.特别是在开元、天宝年间,玄宗精通并酷爱音乐,在宫中蓄养数百人的乐团,号称“皇家梨园”,更促进了上音乐歌舞的流行.而燕乐新鲜活泼,曲调繁多,使用各种不同的乐器伴奏,富于变化,故尤为人们所爱好.宋郭茂倩《乐府诗集·近代曲辞》论唐代燕乐,说它“盛于开元、天宝,其着录者十四调二百二十二曲.”而唐人崔令钦的《教坊记》(教坊是专掌俗乐的宫廷音乐机构,也为官场宴集提供歌舞娱乐)所载教坊曲则有三百二十四种,大都也是流行于开元、天宝年间的.这些燕乐曲调有舞曲,也有歌曲,歌曲的歌辞就是词的雏形,当时叫作“曲子词”.

所以,唐代的燕乐歌辞本来与从前的乐府歌辞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但在其发展过程中,却逐渐形成一个显著的特点,即严格按照乐曲的要求来制作歌辞,包括依乐章结构分遍,依曲拍为句,依乐声高下用字,其文字形成一种句子长短不齐而有定格的形式.这种情况是过去的乐府歌辞所没有的.到了中唐以后众多文人用这种制辞方式进行创作,这种新体歌辞逐渐成为文学中一种重要的体裁,就是后来通常所称的“词”.

词,是古代诗歌的一种。它始于南梁代,形成于唐代,五代十国后开始兴盛,至宋代达到顶峰,故俗称宋词。

中秋节最早的时候是在什么时候?

中秋节最早的时候是在两汉时期有了它的雏形,到了唐朝的时候中秋赏月之俗开始盛行并且定为中秋节。

中秋之夜月色皎洁古人把圆月视为团圆的象征。因此,又把8月15中秋节称为自2008年起,中秋节就被列为了的法定节日。团圆节。古往今来人们常用月圆月缺来形容,悲欢离合。克聚他乡的游子更是用月亮来寄托深情。唐代是李白的举杯邀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宋代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都成为了千古的绝唱。

中秋节。在宋朝的时候是真正盛行的时候。到明清的时候已经成为与春节齐名的传统节日。

受中华文化的影响中秋节也成为东亚和一些尤其是当地华人华侨的传统节日。

2006年5月20列为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石榴啥时候开花结果(石榴啥时候开花结果啊)
上一篇
学技术大人讲话赚钱吗 学技术的话术
下一篇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836084111@qq.com ,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