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鲜电商的有哪些困局,如何突围
高成本与低附加值:生鲜本质上属于农产品,毛利率一般只有20%~30%,个别进口水果、肉类等附加值高一点,一般也不超过50%。典型的某水果B2C成本结构如下:仓储费用5%,分拣包装费用8%,物流配送费用20%,管理及人力费用12%,市场推广引流费用25%。各项费用加起来占比70%。显然,毛利率无法抵消各项费用,账面总是做不平,导致大多数生鲜电商企业都是亏损的。
生鲜电商怎么自救方法_生鲜电商怎么做?
生鲜电商怎么自救方法_生鲜电商怎么做?
不断融资与两线烧钱:放卫星式的创业思维GBF(GET BIG FAST)模式用于生鲜电商,是市场和竞争激烈的商业模式。与标准品电商都是一线烧钱,而生鲜电商是两线烧钱,即线上烧钱——打市场、树品牌、拉用户;线下烧钱——控基地、做分拣、建冷链。冷链物流比起普货物流成本高40%~60%,一个标准化冷库建设成本需要1500~2000元/平米,相当于普通仓库的4~5倍。再加上分拣、包装和加工环节也需要耗费大量人力成本,所以生鲜供应链总成本居高不下。一般来说,生鲜线下的供应链投入相当于线上投入的2倍以上,所以在相同体量下,生鲜电商比起其他电商烧钱多2倍以上。在这样的情况下,迫使生鲜电商不断融资,不断做规模,希望达到规模效应而降低边际成本。
消费的高标准与产品的非标准:生鲜电商对于大众来说,有很高的期待,希望生鲜电商能改变食品安全问题,带来新鲜健康生活。消费者的标准非常高,包括新鲜、美味、绿色、有机、无污染、原产地直供、极速送达……然而,生鲜属于非标品、易腐品,导致以上高标准很难达到。比如,同一个品种的苹果,分别种植在山西和山东,不同产地的土壤、水肥、气候、光照、湿度都不一样,导致其酸甜口感、营养成分、形态颜色、尺寸大小等都不尽相同。即便是同一棵树上的苹果,月初和月末采摘的也不会完全相同。至于土壤是否污染,农是否超标,面对上游高度分散的众多基地,生鲜电商无法一一去甄别与筛选。因此,在现阶段,生鲜电商无法从源头上解决产品是否绿色无污染问题,消费者的期待和需求并不能真正满足。总之,生鲜电商的投诉率显著高于其他电商,很难做到“所见即所得”,让图文描述与实物完全相符;即便描述相符,物流途中的损耗,也容易让实物面目全非。
供应链集约化与产业分散化:生鲜的品质受制于供应链,供应链受制于冷链储运体系的普及。冷链体系建设投入大,需要集约化、化、规模化,才能摊低高昂的成本。在生鲜领域来说,生产者、流通商到零售商的企业规模小,分散度高,以至于无法形成合力去完成冷链基础建设。生鲜电商带着使命和光环降生,接受了大量资本的注入,也背负了众多消费者的期望,因此必须推动行业集约化与规模,优化产业结构,完成基础冷链体系建设。这就让生鲜电商从诞生之日就背负沉重的枷锁,步履维艰。
高大上的外行与草根化的内行:生鲜行业传统的从业者,动辄有着20年的经验,才能摸透生鲜的脾性,将供应链效率提到、损耗降到。但是他们都是草根分散化经营者,无法承担产业变革的使命。这时候,生鲜电商团队杀来了,他们大多是各行各业的职业精英,带着情怀和资本,涌入生鲜电商行业,但是毫无生鲜行业经验。于是,他们犯了很多业内人看来非常可笑的错误,交了大量的学费,才慢慢变成生鲜的内行。
生鲜电商普遍亏损,应该怎么处理呢?
在出现这种情况的时候一定要进行降价,其次也应该处理好相关的问题,而且一定要有极大的保证,同时信誉度一定要高,这样才能够起到一个合适的作用。
应该适当的把这个生鲜去重新的包装,包装好了之后可以稍微卖的昂贵一点,这样的话电商也不会不断的亏钱。
我觉得商家可以通过改变营销策略来进行售卖,调整自己原本固定的售卖渠道,多去拓展业务。
一年烧光20亿,叮咚买菜还能如何实现自救?
叮咚买菜肯定是需要继续融资的,因为现在的亏损很,想要自救就只能增加广告的收益了
叮咚买菜自救的方式就是要开展多元化的社区功能不能只局限于只买菜,可以利用客户众多的优势结合商家的店铺来整合起来做一些其它可以盈利的产品,例如可以适当的做一些团购、或者是联合商家做一些平价的产品
要让自己做好。变得越来越好,这样才能自救
应该进行深刻反省,看问题到底出在哪里。然后对症治疗,严格管理。
生鲜电商为何是一门难做的生意?农产电商如何才能“活”下去?
那是因为生鲜需要保持新鲜。做好宣传是很有必要的。
因为生鲜是比较容易坏掉的食物,尤其是运输时间比较长的话,更不利于它的质量保证,农产电商要找准时机快速出手,才能够生存下去。
因为生鲜市场的保质期特别短,从发货地到用户的手中可能就会变质,农产品电商一定要打价格战和品质战